临床案例——药物治疗的安慰剂效应: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医生处理同一个患者时,患者对于医嘱的依从性(compliance)大有差别,甚至遵嘱服用不同医生开的同一种药物时会出现不同的疗效反应。这是因为药物的疗效由生物效应和心理性的安慰剂效应两部分构成。医生与患者间发生的交流行为在质量上不同,疗效中的“安慰剂效应”所占的比重就会不同。医生要有意识地但又适度地扩大这种效应,使自己对患者的心理性影响力得到更加自觉的发挥,用以处理一些特殊病人的复杂情况。
3.如何学习心理治疗?
特殊的治疗流派须通过系统的培训才能掌握和运用。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高水平的培训项目,满足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者对于提高水平的需要。对医学生而言,主要须学习那些无论以后从事什么专业均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以利于根据患者、家属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情况,发挥自己对于病理过程的心理干预能力。
本章重点是,提高对于心理治疗的整体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常用的治疗技术。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受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训练的医学生已习惯于作为“客观的观察者”审视治疗对象,但本章的学习重点却首先在于改进医生的临床思维与态度,其次才是介绍干预对象的具体方法。希望大家认识到,心理治疗不是治疗师单方面进行的操作技术;医生把自己作为治疗的“工具”有临床价值,医生的言行举止对于患者有重要影响。因此,治疗师不仅要学会治疗别人,也要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节 建立治疗关系的技术
一.治疗关系(therapeutic relation)的意义
治疗过程发生于治疗师与患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情境中。这种关系应该是使人增强能力的,能够与对方设身处地进行相互理解的关系。最明显的例子是,催眠治疗师需要与被治疗者高度合拍。
患者如何与医务人员建立关系,是治疗师理解患者现有心理问题的一把钥匙;反过来,医生如何与患者建立关系,是他能否有效地制造治疗性变化的一个关键;如何将治疗师自己变成人际关系系统中的促变剂,是其操作性技术的核心问题。
在我国,治疗关系还没有成为学术性的话题。一方面,我们多还只是将其当成态度问题。目前所谓的“态度”实际上主要是指文明礼貌。这是道德伦理层面的眼光,虽然重要,但不全面。另一方面,有人热衷于所谓“关系学”。但此类人际交往规则对心理治疗所强调的治疗关系却是弊大于利。因为临床常见的许多心理问题,常常是“关系学”所强化的势利、投机取巧和其它不良的交流行为造成的。现代的医患关系应该以平等、理性、坦诚为基础,不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心理治疗关系作为治疗过程展开的舞台和基础,不同于随便发生的日常社会关系。除了它的伦理学内涵之外,其实是治疗技术内的一个重要范畴。不能作肤浅的理解,认为它是操作技术之外的事。伦理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心理治疗的关系规则以规范日常人际关系的伦理为根基,但又超越了后者而有专业性的考虑。 “态度好”不仅仅是出于助人的良好愿望,或是不得不遵循社交礼貌。实际上,营造治疗关系能从一个方面表现治疗师临床技术水平的高低。
二.建立、维持治疗关系的技术
(一)摆正治疗师的位置与角色(position and role)
就以治疗师与咨客保持的距离来说,各种治疗流派的看法不同。有的发挥操纵、支配作用,充当“社会控制”角色,把病人放在很被动的位置上。如某些类型的催眠及心理教育方法即如此;有的则强调中立或“多边结盟”,面对咨客系统中的谁是谁非问题,不卷入具体事务和人际纠纷中去,这是系统家庭治疗的原则。相对于传统助人者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化功能,甚至法官式的审判角色,有的治疗师很谦逊地定义自己的作用,只想让别人把自己当镜子或拐棍使用,而不希望被依恋、被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