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非专业的情况下进行修炼时,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在一部分人有可能诱发产生病理性的心理现象,俗称“走火入魔”现象。这种现象在人格有缺陷,对修炼后果期待过高,团伙压力较大等因素共同存在的情况下较容易出现。
3.催眠治疗(hypnotherapy)
催眠本不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流派,而是心理治疗的基础技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技术联合使用。通过改变意识状态,催眠使具有高度受暗示性的潜意识活跃起来,不仅可以诱导产生治疗当时的各种新鲜体验,包括深度的放松,还可以唤起被压抑的创伤性经历和被遗忘的记忆内容;成功的催眠后暗示甚至能够影响治疗后清醒状态下的行为。电生理学研究显示,催眠状态下脑电活动与清醒状态不同。一般而言,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被催眠,但这种能力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临床上可单独使用催眠,以达到镇静、降低焦虑水平、镇痛的目的。有时在系统治疗访谈后合用催眠。下面举两个例子:
临床案例——催眠处理焦虑症状:一位41岁的男性焦虑症患者半年内反复住院,主诉失眠、心悸,要求做大量躯体检查,拒绝服用抗焦虑药物。接受心理治疗时,否认其起病有任何心理因素。经说服,愿意接受“放松治疗”。治疗师解释说,此种放松治疗是催眠治疗,不会造成伤害,不会让其作言语性表达,不会让其失去自控。随后,请其盯视对面一幅构图简单的挂毯上的小树,以单调、缓慢而重复的语句,暗示绿色小树与多种愉快、轻松的体验有关,而长时间盯视后有眼部疲劳、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变慢、皮肤感觉变化等现象。数分钟以后,患者面部肌肉松弛,表情淡漠,眼睑闭合。治疗师持续暗示惬意的联想及自然会产生的相应躯体感知觉,但人称变为第一人称“我”,以增强暗示力。躯体放松从头面部至足部做一遍,其中在头面部暗示“紧闭的牙关放松,眉头舒展”;到胸部时注意言语节奏与其呼吸节律同步,重点暗示“心平气和”,呼吸平缓而深沉,心率缓慢而心搏有力。这时可观察到全身姿势变得自然。重复两遍约25分钟后,告知随着从10到1的倒计数,患者将逐渐醒转,然后让其回到清醒状态。睁开眼之后至完全清醒,还有数分钟的朦胧状态。催眠结束后请其回忆,诉好象只“睡”了2分钟,其中大约有5秒钟感觉最为舒服,驱走了全身疲乏感,解决了他半年来的失眠问题,为此感到十分高兴。这实际上是催眠治疗中常见的时间歪曲现象。该次治疗以后,患者按照治疗师嘱咐,自行训练一周,症状消失出院。一月以后,当其在外散步时,又有惊恐发作先兆,但马上在闹市区的路边坐下行自我催眠,即避免了发作。近3年未再复发。
笔者在选择给该例患者做催眠治疗前,有两个实用的考虑:第一,患者社会地位较高,除了工作压力过大的处境外,拒绝探讨其它内心冲突和人际问题,显示对心理治疗有阻抗。而以放松为主要目的的催眠可以避免阻抗。第二,从患者主诉和非言语交流推测,及时解除躯体症状对建立治疗关系有利。
临床案例——处理癔症性失聪:一位12岁男孩,在受到老师斥责后突然失聪。起病前家庭中存在不良互动关系,故安排做系统家庭治疗。在对父母及患儿行家庭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无听力,治疗师主要与父母交流,同时观察患儿行为。发现患儿能够选择性对交谈内容产生反应。于是在与父母访谈之后,先用笔纸传达鼓励性、暗示性信息,逐渐增加说话的交流。诱导程序基本同上例,但内容多是与听力恢复、家庭养育环境、学校内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关的积极暗示。第一次治疗结束时,听力基本恢复。4天后做第二次治疗时,已无失聪表现。
4.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系统脱敏是典型的行为治疗方法,旨在对症状行为进行“反条件化”。治疗的第一个阶段,是进行放松训练。第二个阶段,请患者按引起焦虑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次列出相关诱发事物或情境的清单,然后从引起最弱的焦虑反应的情境开始,逐一向病人呈现或由其想象、描述这些情境。每一步骤做到病人适应,感到彻底放松为止,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较使人紧张的情境,直至最强程度的情境也不引起焦虑为止。完成这些训练之后,可以让病人进入真实情境进行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