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疗法群历史发展概论(三)
疗法、聚焦疗法、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等,建立了过程——体验疗法系统,也可以称为体验疗法。这一疗法目前作为人本主义疗法群的精华所在,目前正在国际临床心理治疗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一疗法目前作为人本主义疗法群的精华所在,目前正在国际临床心理治疗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治疗占有很大的临床疗法比例。这一疗法在治疗中除了强调共感、发展来访者对于身体、情绪等等当下此在的觉知等等,还超越了过去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被动处于类似陪伴者的角色,而能够积极进入咨患关系中去真实的互动,利用真实关系互动来进行的深度治疗以到达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来访在其中担任了很重要的主体角色.。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导论>(2002)的教材都已经将过程——体验疗法列为人本主义疗法中目前最强有力的治疗体系。不过对于这个疗法系统,中国目前知之很少。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疗法的发展中,还有一个主题要涉及到,那就是超个人心理学疗法的发展,超个人心理学是基础于马斯洛晚年提出了五种需要层次理论之外的第六种需要——灵性需要。对于人可能有灵性需求或者宗教信仰的需求的问题,回答应该是说的确有一部分人是可能具有的。但不应该是所有的人都必须的。超个人心理学疗法往往是以一些东西方的宗教禅修或祈祷哲学和技术作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各种观点。虽然东西方宗教的禅修和祈祷文化的确具有几千年的发展,而且在心理治疗中适当运用的确会产生相当好的效果,但部分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例如被某些超个人心理学者,称为超个人心理学大师级理论家的肯恩*维尔伯,似乎不是在建立一个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体系,从他的著作中反映的是在试图建立一个印度教吠檀多不二哲学和五身理论为基础的新宗教。肯恩*维尔伯本人在其著作《一味》中自大的以一个宗教大师的姿态自居,并自承参加摇头丸派对。同时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还可能使用各种迷幻药物。心理咨询 但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全是肯恩*维尔伯或者使用迷幻药物这些消极观点,超个人心理学中尚有不少积极的观点,例如在心理治疗中有限度和有科学基础的融合东方宗教禅修技术。这只要有科学基础作保证,未必不是一个可以发展心理治疗的途径。例如阿萨究里的超个人心理疗法、尤金*简达林、皮尔斯以心理疗法结合东方佛教禅修就有相当好的发展。这在今后也会是一种发展的方向。 在超个人心理学90年代希望作为正式心理学派加入APA协会前,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大师级人物之一的罗洛梅的写信阻止了。罗洛梅批评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论点在于它混淆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因为混淆两者关系对于宗教和心理学两者都没有任何益处)、具有不注重人格负面的不良倾向、一些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家有试图成为某种新宗教教主的嫌疑(如肯恩*维尔伯)等等。但罗洛梅也认可超个人心理学部分研究是有价值和值得思考的。除此之外,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等也猛烈抨击了超个人心理学的某些取向。 同时正如罗洛梅所指出的,混淆两者关系对于宗教和心理学两者都没有任何益处。超个人心理学也涉及了许多宗教方面,对于各种传统宗教提出超个人心理学式的批评和修正性建议,这导致许多传统宗教对于超个人心理学持保留或批评态度。虽然超个人心理学自许为当代心理学的第四种力量,但这种称号值得打一个问号。 相对美国西海岸的超个人心理学,美国东海岸尚有艾国信等精神治疗专家所发起的心理治疗——灵性运动,他们的观点可能更接近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主流的疗法方向,他们根据心理问题案例中可能出现的宗教心理问题来探索这两者适当的交集,以提供心理治疗中可能的方向,值得关注。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中,日本森田正马的森田疗法具有很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特征,虽然它并不是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范式下发展起来的。森田疗法技术来源于佛教的禅宗和日本净土真宗的哲学原则,它提供了一种自然的处境和哲学使病者痊愈其心理疾病。虽然一些不理解森田疗法的学者会批评森田疗法就是什么都不治疗,但这一批评往往是对于森田疗法没有掌握时所发出的声音。在日本著名的疗法还有内观疗法,也是一种整合佛教理念所形成的著名疗法。在此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东方古典思想,如佛教、道家等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意义,湖南医科大的道家疗法就是一个尝试性的进展,其实佛教中也相当有意义的事件,因为据文献记载,佛教至少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开始了心理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探索,虽然对于这些的研究要十分谨慎,以免堕入非科学的价值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