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加分析,我们可注意到:人们似乎具有一种对特异现象的天生喜好,人们似乎都愿意相信这种不合常规、不合乎逻辑与情理的事情的存在。弗洛伊德作过如下评论:“人类一般具有轻信倾向以及对于奇迹的崇信。”对此,弗洛伊德解释:“虽然生命把我们置于它的严格规则的控制之下,但一开始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抵抗,以反对思维规则的严酷性和单调性,反对实在性实验的要求。理性变成了敌人,它剥夺了我们如此之多享受的可能性。我们发现,我们也许会得到很多的乐趣,哪怕暂时摆脱理性的束缚,沉浸于无聊的诱惑之中。”
换句话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生存于一个因果关系的大网中,受到必然性的制约时,理性告诉人们不得不接受这种处处受束缚、无时不处于枷锁中的命运时,情感却宁愿相信:存在着超出于因果关系之外的奇特事物。当理性大声喊出“是”的时候,情感的力量却在内心深处默语:“如果不是这样,多好。”或者我们可以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话:人生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理性告诉我们的是可信的,但却因其不可爱而受到情感的排斥。而那些不可信的受到理性排斥的事物却受到了情感的热烈欢迎。如果这不是所有人的一种心态,那也可以说,相当比例的人内心中充满了这种理性与情感之争。在此情况下,就无怪乎人们会“听到风就是雨”,相信并传播一些理性所拒斥的奇谈怪论了。
案例链接
这是弗洛伊德本人的一个例子。在得到教授头衔后的一天,弗洛伊德走在一条大街上。忽然,他心里冒出一个念头:几个月前,我曾治疗过一对夫妇的小女儿,但那对夫妇对我的治疗不满意,转而求助于另一个权威了。我想,这个权威是不可能治好他们女儿的病的,最终他们还要回头来找我,并会对我表示出十二分的信任,我会对他们说:“现在我是教授了,你们便信任我。既然我是讲师时你们不信任我,那我当了教授对你们也没有什么用处。”正在这时,弗洛伊德的幻想被一声:“晚安,教授”所打断。弗洛伊德抬头看时,正是他刚才想到的那对夫妇。
这可算是一个极度巧合的例子了。但弗洛伊德给出的解释很简单。他写道:“那条街既笔直又宽阔,行人稀少,随便一瞥便可见到二十步远。其实,我老早就看到他们两人正在迎面走来,但内心却不愿认他们。心理咨询
来源:北京科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