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修行”剥开安全的层次
人们住进了高楼和大房子,对门锁反而越来越不放心;人们坐飞机去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人会不买保险……
包括许多强迫症状,都和不安全感息息相关。比如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害怕传染病反复洗手……这些都是出于对财产和生命安全“风险”的担心而缺乏安全感。
再放眼到社会事件,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房价暴涨到金融危机……从吃早餐开始,妈妈担心孩子所喝牛奶有害健康、金融风暴背景下生意人担心自己的产业摇摇欲坠、租房住的外来人员担心下个礼拜就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处、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迷失在就业难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生活稳定难以得到保障,安全感也就更难驻留在人们心里。
从心理学上看,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不安全感。在心理学家马思洛著名的“需要层次学说”中,对人类的需要有以下划分,从下往上分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得到尊重和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需要将人的欲念概括起来,而安全感的需要程度仅次于人类的生理需要。
防护网、灭火器……人们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不稳定因素,将大力气都花在防患于未然之上,可见不安全感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处于正常范围内,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由于不安全感体现了人的防御机制,因此适度的不安全感对生活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对于过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咨询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要培养自己优良的心理素质,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敞开胸怀,抱着为大众服务的人生观,心中装着他人,为集体和社会服务而不是服务自身,把自己看做是社会努力的结果。具备开放的人生观,那么个体的自身能量无形之中就会变大,相对应,个体很少会感到不安全。
心理素质的提高,最终要靠自己打造,提高个人的修行,心中装着他人他事,想集体所想。一定要具备开放的世界观,这决定着个体心理素质分值的高低。
利益诉求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下降,对于现代人来说,交际风险越来越高。一条曾经被用作教育幼儿的经典名言成为人们新的行为指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