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反复翻看手机短信, 坐公车地铁总是选择靠边的座位, 穿没有口袋的衣服手不知往哪里放…… 不知何时,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新增加了许多共性的习惯。 都市生活充满变数,面对无数个即将发生的“万一”, 人们新的行为习惯透视了内心与日俱增的不安。 这一现象昭示着一种新的都市病正在悄然成势——安全感缺乏症。
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下面这些细节? 一个人进了餐馆或酒吧,总是去找比较靠里且面向门口的座位,说不清在担心什么,但是这样坐下心里踏实多了; 无论是早上出门后还是晚上入睡前,不再去检查一遍门锁难以放心; 睡觉的时候,要么紧靠着墙要么抱着东西才睡得踏实; 坐公交或地铁,原本坐在长座的中间,当长座两端的人起来后,马上挪到他们的位置; 穿没口袋的衣服时手不知往哪放…… 如果在此中发现了自己熟悉的场景,那么这说明你的心中充斥着不安全感。
“睡不着”的焦虑人
如果“焦虑”“恐慌”这些感觉没有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许多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缺乏安全感的一面,但生活中某些特定的习惯却将真相暴露出来。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不安全感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属于个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变大,孤独、焦虑随之而来,不安全感也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
经过了十一长假,人们原本应该精力充沛,可刘欣却显得精神萎靡。
“从放假开始,我的心里就出现不安,唯恐自己假期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种不安一直持续到现在。”
放假前的几天,为了让来之不易的假期过得充实,他就开始为这段时间做计划,准备给平时绷紧的神经好好松松绑。
假期里,他频繁辗转于不同的亲戚朋友的聚会、看平时没时间看的电影、玩平时没时间玩的游戏……每天都要耗到凌晨才肯睡,第二天要么睡到中午,要么浑浑噩噩地起床,用咖啡强制自己清醒后奔赴又一个聚会……
“这些天玩得太充实,以至于回来之后不太敢面对自己的工作,来到单位总有种惶恐的感觉。”
半个月,刘欣的心理状态经历了由紧张到放松又由放松再到紧张,频繁的转换让他的心理毫无缓冲余地。特别是假期里生活节律完全紊乱,给他带来的不只有身体上的过度消耗,同样带来心理上的失调。
刘欣的例子并不是个例,长假过后心理安全感缺失现象在许多人身上都曾出现过,这源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压力和对假期寄予的厚望。从担心假期不能充实利用到假期过后恐惧上班,这些都反映了都市人在生活中精神紧张缺乏安全感的一面。
越“安全”就越没有安全感
社会的发展降低了许多前代社会的危险因素,但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安全感反而降低。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说,这是由于人们面对的不再是前现代的危险而是现代性的反思的威胁和危险——风险。
可以这么说,与“安全”一词对应的是“危险”,而与“安全感”对应的则是“风险”。
拿前文刘欣一例来说,长假将至原本是好事,他却因担心假期过不充实而焦虑。这里面,“假期是否能充实度过”就是造成心理不安全感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风险”。
现今社会人们愈加缺乏安全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风险”因素的增加。相对于乡村,城市人往往更加缺乏安全感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