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技术,从改变个体不合理的想法着手,来调整不良情绪和不适当行为,达到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心身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绪的中介,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可以从认知中找到原因。当认知中的曲解成分被揭示出来,正确合理地在认识,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在重建合理认知的基础上,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也就随之得到改善和解决。
心理障碍表现为两个层面上,表层心理问题和潜在心理问题。表层心理问题主要是指情绪、行为和想法三个方面,情绪是指儿童的不良情绪体验,焦虑、抑郁、失望等;行为是心理问题行为表现形式,动作、言语、出汗等;想法是指功能失调性自动想法,不由自主流露出来的念头。一般情况下,情绪、行为和想法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想法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情绪和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想法,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它两个方面。潜在心理问题是指心理深层次中存在着的较为固定的曲解认知成分,主要包括信念、假设和图式。这种曲解的认知是在个体生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早年的经历、经验密切相关,表现相当稳定、难以自主改变,对个性特征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通常处于潜伏状态,遇到特殊生活事件就可能被激活,从而影响表层的心理状态。 认知治疗中常见曲解认知包括:(1)情绪化推理:用以往的情绪体验推断当前境遇中必然会出现的情绪反应。(2)以偏概全:根据个别细节对整个事物做出结论。(3)个人化:主动为别人的过失和不幸承担责任。(4)任意推断:缺乏事实依据,草率地下结论。(5)猜心思: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猜测他人的心理活动。(6)非此即彼:看问题绝对化,非黑即白,不好就坏,中间没有余地。这些曲解的认知,有的是逻辑错误,有的是评价曲解,都会给情绪和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
良好的治疗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治疗关系是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之一,治疗者要立足于帮助被治疗者去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参与到了解自己症状、思维、情绪、信念和行为的过程,鼓励他们对原来的思维模式、情绪体验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挑战,启发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培养适应性应对技能。
确定治疗目标:不同人的心理问题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如焦虑、抑郁、恐惧、行为退缩、猜疑等,即便是同一类型的人,因为受家庭环境、早年生长发育、社会因素不同影响,表现出来的情绪、行为和想法也不尽相同。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出明确的治疗目标作为主要解决的问题,相伴随的其它问题则为次要问题,主要问题选择恰当,处理及时,次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把握治疗进度:认知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早期阶段主要是建立治疗关系、评估心理问题、确立治疗方案。中期阶段是通过认知策略和行为干预技术去调整被治疗者的曲解认知,重建合理认知。后期阶段是保持良好的治疗关系,巩固和扩展合理性认知技术和范围。
认知治疗一般10-20次为一疗程,早期可以安排每周1-2次,后期则可安排1-2周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