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一个人,不是下课给人家买水,不是短信发来发去....。.而是做一个出色的人,以后的以后可能还有别人爱她(他),你所要做的就是把别人比下去!”重庆育才中学老师在黑板上发的提示被称“很有爱”。
当刚刚步入成年人的行业,“恋爱萌芽”时,学校和家庭应该做的是因势利导。
其实,中学生谈恋爱本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毕竟,谈恋爱也不需要什么条件,你情我愿即可。况且,学生们的生理早已发育成熟,心理方面也有所历练,两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他们为何就没有谈恋爱的权力呢?
西方国家的学生,小学时候就可以有自己的男女朋友,家长不但不会反对,甚至遇到性格闭塞的孩子,家长还会鼓励他们去跟异性交往,因为,在现代教育理念看来,这是一个人健康和完善人格成长必须应该具备的。当然,在国外鼓励孩子交往的同时,也伴随着生理知识的传授,避免孩子的莽撞行为。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在生理教育方面的滞后,对于孩子人格教育领域的匮乏,不但导致了学生时代国人的“无知”,更是导致了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的“片面化”——甚至导致了很多家长谈“子女恋爱”就色变。所谓,恋爱本无错,却往往背黑锅。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育本身,而不在于恋爱。
可以说,学生萌生交往的念头肯定早于高中时期,但是为什么在高中时期集中爆发呢?因为小学和初中时期家长的“围追堵截”、“三令五申”把孩子们的“恋爱萌芽”扼杀了;因为孩子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还没有那么成熟。但是,到了高中时期,学生逐渐“翅膀硬了”,生理成熟了,他们就开始冲破这些阻力,不惜一些的跟异性交往。这是人的本性,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扼杀了近20年的恋爱突然来临之后,根本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恋爱,本该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教导的“异性交往知识”在高中恋爱生中便是“空白”,这便导致了恋爱学生的一系列“恶果”。家长们也因此更加害怕孩子早恋。
这便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其实,对于孩子的异性交往和恋爱,应该早教导,早疏通,甚至可以说,一些良性的恋爱经历和家庭教导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也更好的学会处理学业和感情的关系。我们没有听说过西方国家的家长为孩子的早恋担心,为什么?因为这是本性,他们不会为孩子的本性释放担心,他们会帮助孩子疏导这些“本性”,更好的利用这份“本性”。我们的学生教育是否也应该有所借鉴,让孩子们良性的和异性交往,培育健康的人格呢?无论如何,我们是不该扼杀孩子们正常的“成长经历”的。
重庆育才中学的老师就做的非常好,他们不打压、不扼杀,而是正确引导,爱的引导。
(王克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