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员:很对,我们要看牌子才不会搞错,否则把厕所当餐馆可要闹笑话了! (小A哈哈大笑) 咨询员:那么,小A你想不想改掉不看题目瞎做作业的毛病? 小A:想的,可是没办法。 咨询员:只要你记住:"如果不看题目就做作业,就好象到厕所吃点心"这句话就行了。你想试试到厕所吃点心的味道吗? 小A(哈哈):当然不想了。 咨询员:你说说看,如果不看题目就做作业,好象什么? 小A:到厕所吃点心。 咨询员:请你想象一下在厕所吃点心的味道。 小A:很恶心的。
至此,小A已将"问"与"答"的关系通过以上的比喻牢牢记住了,然后再配合其他的技巧指导使他不看题目的"毛病"逐日得到改善。
其实在上面的对话中包含着心理治疗学里"厌恶疗法"的原理:任何行为的产生对于个体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意义,若想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必须让他体验到这种行为对他干扰,给他带来某种痛苦,使他讨厌原有的不良行为,然后才可能设法改变。
生活中不乏"厌恶疗法",比如:发现孩子说谎,就狠狠打一顿;孩子功课不用心,就扣除玩耍时间;孩子哭闹,就训斥一番;少做一题,罚做十道......种种"厌恶"的目的都是要"除恶扬善",但很多的方法却事倍功半或者适得其反,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改变,只让他们记住了"受到惩罚"这一不良行为的结果,而忽视了孩子对行为本身认识上的领悟。本文中所谓的"巧",就在于通过与孩子交流,要让孩子在认识上"厌恶"不良行为,然后才是行动指导。犹如对小A的咨询中,咨询员用情境想象的方法让小A感到"难受",以此来与"不看题目"的惰性抗衡,用认知上的"厌恶"促进行为的改变。
那么,现在如果想帮助孩子改变"陪做功课"的习惯,你会怎样与孩子交流呢? 咨询员:你喜欢吃新鲜蛋糕,还是吃人家吃过后再吐出来的蛋糕? 孩子:当然是新鲜蛋糕了! 咨询员:那么我告诉你,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就是新鲜蛋糕;而你爸爸、妈妈给你重复讲的功课就是他们吃过后吐出来的蛋糕!是不是很恶心呢?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EAP服务中心 021-51699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