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宁格继承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自杀的”三大要素”:(一)为”杀人的意念”,(二)为”被杀的意念”,(三)为”死亡的意念”。他还举了另一个例子:S先生企图自杀,先以绳索上吊,因吊架折断而未能成功,接着他割腕、刎喉,但还是没死。当警探及医师赶来阻止时,S先生却突然跳起来攻击他们,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自杀行为中隐含的攻击冲动。
生物精神医学的应证
“生之挣扎”出版后三十八年,公元一九七六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卡洛林斯卡医院的爱斯博格医师(M.Asberg)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忧郁症患者脑脊髓液中一种名为5-HIAA的物质,和他们的自杀率有关。5-HIAA浓度低者,自杀率较高,而且5-HIAA越低,自杀的方法越激烈,如跳楼、上吊、枪杀等。利用这些高致死性方法自杀者,想死的念头及决心显然强很多。
5-HIAA是脑神经传导介质”血清促进素(serotonin)”的代谢物。也就是说:脑部血清促进素的浓度低可能和自杀有关。
三年后,美国海军医学中心的伯朗医师(G.L. Brown)以一群常打架闹事,具暴力攻击倾向的阿兵哥为研究对象,发现他们脑脊髓液中的5-HIAA浓度也偏低。有趣的是,这些具攻击性的个案,自杀率同样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伯朗将此结果以”攻击性、自杀与血清促进素”为名,发表于美国精神医学会期刊。这是一篇以生物学证据清楚交代”自杀”及”攻击性”两者关系的文章。
其后,不同的学者,不同的研究方法,接支持爱斯博格及伯朗两位医师的论点,甚至动物实验也证实低血清促进素和攻击性的关系。
现在的学者是以”血清促进素和人类的情绪稳定度及冲动控制力有关”来解释这种关连。脑中血清促进素低的人情绪不稳、易冲动,向外是攻击他人,向内当然就是自杀自伤。
回顾弗洛伊德、梅宁格等人学说,我们发现,相差大半个世纪,精神分析大师们对自杀的剖析,和现代生物科学家们的实证结果,竟是如此巧妙的相互辉映。
唯物唯心之交点
在精神医学领域里,”精神分析”和”生物精神医学”俨然是两大阵营。精神分析企图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窥探人类的心灵;生物精神医学则从大脑研究、动物实验等科学证据来解释人类行为。
精神分析家批评生物精神医学”缺乏人性”,瞎子摸象,见树不见林。生物精神医学则批评精神分析过于主观,有牵强附会之嫌。在唯心唯物的两极对立中,”自杀”提供了一个交会点。
将人类所有行为,甚至情欲,皆归因于脑的生物活动,似乎太冷酷了。这就像要一个人相信他爱他的女朋友,可能是因为脑中某一化学物质过高(或过低),或是脑中某一部份放电而引起般,令人不可思议。但是,要说每位自杀的人都有”杀人的念头”的确也太牵强了些。
从这里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精神分析其实也同样的”冷酷”。生物精神医学认为人类行为和脑生理有关,精神分析则相信人类行为受其心理动力根源影响,而心理动力理论是大师们老早就设定好的。两者都是”决定论(determinism)”,两者都不怎么”人性 (humanistic)”。
独特因素的独特行为
海德格的说法:”死亡是由自我的独特性及存在所构成的。”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更广义的说:生命,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独特的。
在自杀的人当中,有些可能是血清促进素低,有些可能真有潜在的”杀人意念”。但是,我宁愿相信这两个理论,或其他理论,都只能解释自杀行为的部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