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周日的下午,吴幼坚创办的同性恋亲友会在播放电影《米尔克》——一位积极争取权益的美国同志领袖的个人传记片。当影片主人公米尔克最后被枪杀的镜头出现时,全场鸦雀无声。而正是通过这部片子,在场的很多人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同性恋亲友会的创立日期是6月28日,因为1969年的6月28日发生了同性恋历史上的“石墙事件”,美国警察在纽约石墙酒吧与同性恋者发生冲突,引发了美国同性恋大游行。
肖恩·潘在影片中的精彩演出让包括吴幼坚在内的很多人流下了眼泪,但在中美两国巨大的文化与社会差异下,美国同志电影中的精彩故事与中国同志的生活现实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反差,很多同志“出柜”(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的巨大阻力首先来自于家庭。
“有些父母很自私”
被同志们称为“吴妈妈”的吴幼坚遭遇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同志的妈妈从外省赶到广州,就为了拆散这对同性恋人。吴幼坚百般劝解,对方却只抛来一句话:你当然可以这样说,你的儿子又不是!吴幼坚平静地说,我的儿子当然是同性恋,不然我怎么会来这里劝你呢?
在吴幼坚看来,自己是同志妈妈这个身份,是她创办 同性恋亲友会、被大家所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们都会有种想法,就是你没有这个经历,你凭什么这么说?”吴幼坚常常会拿自己儿子的事例来开导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同志,甚至包括儿子怎么委婉地拒绝了女生的追求,她都会讲给大家听,“我以我的儿子为自豪”。
1999年,儿子郑远涛还在读高三,忽然一脸严肃地对吴幼坚说:“妈妈,你有没有发现,我是喜欢男孩子的呢?”曾任文艺杂志副主编的吴幼坚一直是个思想新锐的女人,她曾经看过方刚的《同性恋在中国》和李银河的书,但是儿子如此坦白地“出柜”,还是多少让她感到意外。2005年,母子二人接受了南方电视台的采访,郑远涛成为“广州公开同性恋身份者第一人”,吴幼坚就是第一个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的中国妈妈。
但是,像吴幼坚一样的同志妈妈毕竟还是少数。在她开通了热线电话之后,经常会有同性恋者的父母打电话来,有些态度很坚决,无法接受孩子“出柜”的现实。
“在‘出柜’的问题上,我是这样认为的,先不要说去争取同性恋者的权益或者什么,如果你连自己的身份都不敢于公开,其他的事情就很难说了。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当然要根据个人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有些年纪太大的家长一听说‘出柜’就寻死上吊,这个我们也不鼓励,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吴幼坚认为,很多同性恋者的家长在面对孩子“出柜”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自私:“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自己可能遭遇的闲话或者面子的危机,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道路去走,并不管孩子是否真的快乐。甚至还有这样的同志家长,告诉孩子,我不管你是不是同性恋,你先娶妻生子,完成了这个任务,你再想去外面找男人还是找谁我们就不管了。”
“我们缺少成功的例子”
有人可能会觉得无法接受“出柜”的父母多是受教育程度有限的家长,吴幼坚说其实不然:“我认识的有同性恋的博士,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但他们依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也不是完全取决于教育程度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浓重“从众心理”的社会中,吴幼坚觉得,缺乏同志恋者的成功例子,是很多人宁愿隐瞒自己的同志身份不愿“出柜”的原因之一,“他们自己向别人‘出柜’时就没有信心。可以想到的例子极少,想来想去,白先勇是同性恋,但是台湾人;张国荣是同性恋,却自杀了,而且自杀原因很可能与同性恋有关,外国的就更没法说了,在我们熟悉的社会中找不到一个成功的同性恋者的例子,这是很多人不自信‘出柜’、很多家长不接受‘出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