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你的恋人是这样的,你也不要内疚,他不一定是在你那里习得的这样的诉求模式,有可能是之前的亲密关系中习得的。比如,小孩需要妈妈来拥抱自己,好让自己感受到安全,最开始选择的是用微笑和眼睛示意,有时候也可能伴随呢喃。但小孩子也是很聪明的,这样的正常的诉求行为,如果没有实现自己的内心需要,他就要调整策略,选择另一种诉求模式了。所以,一些妈妈像我抱怨说他的孩子学到一些“非正常”诉求行为,问我为什么,我就说,你是见证整个过程的人,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吵架、哭闹、冷战、讽刺的语言、挖苦的方式、温情的表示、直接的情感描述,这些都是诉求的表达模式。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服务于内心需要满足的。只是所带来的结果可能和预想的事与愿违。
了解了之后,我们才可能理解。这是一个过程,所以说亲密关系需要学习,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去了解一个人,了解这个人来自怎样的家庭,在这个家庭的亲密关系中,如何成为今天这个人的,他的一些我不太了解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模式是什么。了解之后才可能理解,才不会惊慌。一种行为对于你来说是“非正常的”,但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很正常的”,所以你需要了解,不然就会伤害自己,更会伤害两个人的亲密关系。
理解是建立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当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诉求模式之后,他的诉求模式,即使我不敢苟同,但至少也不会对我的情绪造成很大冲击了。
你可能会问,那总不能一直这样啊,需要改啊!
是的,当然需要改,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义务去了解你,即使你的恋人因为在你这里获得某种她的需要,但如果需要满足之后,她还不能适应对于她来说的非正常的诉求模式的话,也会悄然离开的,那将是很可惜的事情。
心理学家发现,运用“非正常”诉求模式,去获得自己内心需要的满足的人,往往都是缺少安全感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人格。
害怕被人抛弃,自尊心特强。总是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一旦发现有被别人小看的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采取攻击性行为去捍卫。攻击性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诉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实际上是一种自卑的表现,越是这样表现,别人越不理解,就可能把事情弄的更糟糕,以至于后来大家都损伤而告终。
在人际关中,有着自卑的人的潜意识有一个一直坚持的真理,“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他们会在别人的言谈举止中发现“危险”。一旦找到蛛丝马迹的可疑之处,就开始发起进攻,这时候,在他身边的人只需要说一句话,我不会伤害你,我对你没有危险,就可以了。即使他不相信,但你一直这样说,不会不理智的跟随他焦灼起来,几分钟之后他就会有意识到这样。他会继续回到理性状态,发现自己你不是对他真的不好。这样反复多次,就就会成为他的“安全人物”,被他的潜意识自我放行。他以后和你交往也会逐渐学习到你的“正常模式”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觉得有自卑的人就是不好,一般情况下,自卑性格的人很有正义感,做事情坦荡无私。由于缺少自尊,所以在社会行为中会特别要求自己,对于虚伪的人很看不起。只是在受到不公正的误解之后,不太忍耐自己的委屈,而是用“非正常”的心理诉求模式来表达而已。另外,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创伤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的因为过去亲密关系和社会化的原因,导致了心理创伤,潜意识有自卑的人的心理特征的。这些人往往更能够比一般人出成绩,因为,他们又强烈的使命感。
所以,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好换之分,亲密关系中还是要看匹配。最重要的是一旦选择了她作为你的另一半,或者做你的终身朋友,相互接纳和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但站在自身的角度就不能不作为了,要别人因为你而快乐,不要让别人因为你而难受,要作为自身一生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