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调节。
一些中学生在行为中表现出的种种异常如:忧虑、厌学、搞对象、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一般造成行为异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意志方面的忧柔寡断;性格方面的自私狭隘或自大自负;以及青春期综合症。
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和教育。要根据不同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个别进行心理指导,化解他们情感上的纠葛,消除情绪上的烦躁、孤独、忧虑和苦闷,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三、通过各种集体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促进团结, 消除心理障碍,产生积极影响,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班级或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展一些集体教育活动。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存在惰性,智力因素受到束缚的特点,组织开展 “目标激励我努力”、“磨砺坚强意志”等主题班会,以及“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习积极性。
针对一部分学生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我对亲密的伙伴说……”、“我对敬爱的老师说……”、“我对的亲爱的父母说……”等新颖别致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打开沟通渠道,化解心理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 心理咨询室和“青春课堂”活动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通过开展系列体育比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