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7/7/13 16:36:54 点击: 作者: 查看咨询师 |
后期的精神分析学派最大的发展源于是两位杰出的女性分析家,那就是安娜*弗洛伊徳和克兰茵。 安娜*弗洛伊徳和艾立克森、哈特曼等发展出了以适应发展为主题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派,其中最经典的理论是包括安娜和哈特曼的自我发展学说、艾立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等的阶段性理论。这一学说曾在一个时代里占有过精神分析内的统治地位。 而远在英国的分析家克兰茵则创造性的建立了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当今精神分析学派中最强盛的理论之一,但要总结性的讨论它的全部观点则是困难的,因为客体关系理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而是一群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 所谓客体关系就是指“自我——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被认为形成前语言期——也就是0——3岁之间,语言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这一关系的模型的形成是来自养育者和婴儿之间的互相关系,一个不良的不良关系容易被婴儿内射为人生固定的经验,而一定基本定型后就直接影响整个人格。因为这一在0——3岁的心理发展时间段被内射的“自我——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将形成一个人格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然后在成长中,这一关系结构将投射在关系具有者的生活人际关系中,而如果一个早期失败的人际关系几乎注定是一个儿童的将来遭遇严重的生活后果。所以父母在此养育过程中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虽然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客体关系的影响也可能是之后成年期的事件,例如离婚等创伤性事件,对于个体的客体关系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关键在于,来访者和咨询分析师的咨询分析空间和时间里,来访者一定会把儿童期内射的“自我——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投射成为自己和咨询师的关系,这时候咨询师本身是被作为一个客体对象来对待的。一个优秀师在这里必须是个性优秀且被训练经验老到的。他可以通过透过自己的感受(反移情)来觉察来访者在平时人际关系中和童年形成的“自我——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理解、分析或者抵御其有不良问题的“自我——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来帮助来访者更多的自己的“自我——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获得领悟及发展。客体关系实践的重点不但是要联结过去的关系,同时更注重当下的关系.这是一个超越经典学派的地方. 我们或许可以简单的介绍其中的著名理论作者,包尔比的依恋理论、弗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马勒的客体关系理论发展心理学、康伯格的综合性客体关系理论和对于边缘人格的治疗突破、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等。虽然他们的理论和经典精神分析已经有很大不同。他们在对于前俄底浦斯期的儿童内部客体的形成和形成阶段等具有很强烈的关注。这也使他们在对于最难治疗的人格障碍治疗中具有强大的治疗力量。同时其中包尔比的依恋理论,也是横跨精神分析与学院派心理学的一个尝试,依恋理论已经成为学院派中发展心理学的最重要理论之一。 在1970年后,曾任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的科胡特在客体关系理论和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治疗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这一学派从人格的自恋问题着手来治疗来访者的问题,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这一学派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合上走出了很关键的一步,自体心理学的临床实践展现了强有力且有意识的共感神入的实践,令人叹为观止。在自体客体与自体的移情关系,被从个体发展、心理治疗过程、患者、心理治疗家的等多方位被阐述。自体心理学家已经不再是冷冰冰坐在病人背后的分析家了,而是一个和患者的自体联结在一起充满温情的协助患者复健的自体客体。 在此几乎同时或稍前,霍妮、沙利文、伯恩、哈伯特在分别提出自己的学派观点,因此有了霍妮学派、沙利文的人际交往学派、伯恩的人际沟通学派(TA)、听疗。其中TA还是适用于团体咨询的学派,他使用基础于本我、自我、超我概念而发展出的成年的自我、父母的自我、儿童的自我,而讨论个体行为背后存在的脚本,同时对于自我与他人的界限而进行澄清、纠正等等治疗。 |
|

顾恺颉博士以信息
添加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