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治疗的关键是理解病人的症状背后所蕴涵的意义,并对病人解释该意义,所以说分析性治疗是具有重构性的、深层的和注重过去的。
癔症隐形因素在婴儿期就已经形成
我们知道内化和认同是人格形成的基本条件,自己生活史中的重要客体一般说来是儿童内化的认同的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适合于儿童的情形。在此,以一个青春期少女癔症患者为例。
少女的母亲很强势,当她发现所敬爱的父亲在家中是那么无能时,她在父母这二元关系中自然就倾向了母亲。
如果说在外公、外婆那儿“宽松”的环境下度过了充满着权欲之争的“肛门期”,使得以后的性格不那么固执,相反表现得恭谦、忍让(治疗情景中的表现)的话,那么在4-6岁阶段,患者因对异性父母角色的负性移情或正性而出现对父亲的亲近或疏远,这也导致家庭关系中由以往与重要客体(主要是母亲)的二元“共生”到“三角鼎立”。
对女孩而言,与父亲的认同将决定她今后与男性交往的关系模式,而这种机会被母亲对待父亲的态度和方式上遭到毁灭:充满抱怨的母亲和孱弱无力的父亲构筑了患者头脑中的“强有力的、充满控制欲的”母亲形象和“无能的、处于被动的”父亲的男人形象—在精神上,患者的母亲对父亲作了“阉割”手术,由于患者不能对这样一个男性进行认同,她只好转向认同了其母亲,并将其性格进行了内化,这在患者今后的生活中活生生地反映出来。
心理医生认为:青春期心理成熟需家长正确引导。
如果说娥底浦斯期代表着心理成熟过程中的一个艰难的阶段,随着潜伏期的过去(6-10岁),青春期的到来,躯体的觉醒提供了另一个澄清心理上疑惑的机会。
上海心理咨询师/
心灵花园顾歌情感俱乐部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