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在ICD一10和DSM-Ⅳ中称为分离性和躯体形式障碍。该症是由明显情绪因素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起病甚急,主要表现为感觉、意识或运动方面的障碍,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发病率】国内12地区1982年进行的调查表明,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约为3.55%。关于儿童癔症早在16世纪即有叙述,18世纪始有文献专论儿童癔症。进入20世纪中叶,儿童癔症的病例报道显著增多。国内尚缺乏儿童癔症的权威性流行病学调查数字。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对前后住院儿童1155例资料作分析,报道其中癔症59例,占总数5.1%。儿童癔症有明显的集体发作特征,近年来国内儿童集体癔症发作的报道有所增加。如有报道某小学学前班多名学生发作癔症,占该班学生总数28%,随后迅速发展至各个年级学生,共52名学生癔症发作,占学生总数46.4%,女生多于男生。另有报道某山区小学学生因注射乙脑疫苗而引发全校多数儿童集体癔病发作。一般而言,儿童期癔症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女童多发,农村患病率较城市高,经济文化落后地区集体癔病发作频率较高,如我国雷州半岛地区发生的所谓"缩阳症"(癔症的一种表现形式)流行发作就很具代表性。
【病因】通常认为癔症性格与遗传素质有关。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且富于幻想。目前关于癔症有无遗传特性尚无定论,亦有争议。不过有研究发现,一些癔症儿童的父母本身就存在癔症病史或人格问题。儿童期癔症发作常由于情绪因素所诱发。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突发生活事件等均可导致发作。若加之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更易促发。这类儿童大多存在性格方面的幼稚特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轻浮、易受暗示等。导致前次发作的类同情景、事物、谈话内容等因素均具暗示作用,可诱导患儿癔症再次发作。有时首次发作后再次发病时不一定有明显的情绪诱因。患儿若有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体弱、睡眠不足等情况也容易促发。儿童癔症的集体发作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操场、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相关诱因可导致集体性恐惧和焦虑而发作,如面临考试、教师过于严厉、计免注射、类似病人的表现、同班同学死亡或受伤、脑膜炎流行等。而有些宗教迷信活动、灾难、突发生活事件、战争、社会变迁等也可促发集体癔症发作。
【临床表现】 癔症的症状表现多样,一般分为两大类。
1.分离型癔症(dissociative type),呈情感暴发。幼儿期表现大哭大闹、四肢乱动、屏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控等;较大儿童呈烦躁、哭闹、冲动,有的儿童砸东西,有的拔头发,撕衣服,或在地上乱滚或四肢抽动。整个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发作后有部分遗忘。发作时间长短与周围人的关注态度和程度有关;在人多且易引起周围人注意的地方,持续时间较长。
2.转换型癔症(conversion type),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等为主。如跌倒昏迷状,四肢挺直或角弓反张,四肢瘫痪而不能走路或不能手活动,突然说不出话或声音嘶哑等。这类症状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或前后出现。儿童转换型癔症发作较少见,如有类似发作多受周围人发作的暗示影响。
癔症表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症状无器质性基础,无法用神经解剖学作解释。(2)症状变化的迅速性、反复性不符合器质性疾病的规律。(3)自我为中心,一般在引人注意的地点、时间内发作,症状夸大和具有表演性。(4)暗示性,容易受自我或周围环境的暗示而发作,亦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好转。
【治疗】
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包括
心理治疗、环境治疗、暗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治疗前须详细了解病史,包括个人生长史、个性特征、家庭环境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病因及症状表现等。医师应取得患儿信任,制订治疗计划,依计划实施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 医师须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通过谈话消除其紧张、不安情绪,并鼓励患儿说出存在的问题和内心矛盾,共同寻找问题症结,再帮助患儿了解疾病原因,讲明该病可以治愈,使其建立治病的信心,克服不适当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反应,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每次心理治疗不超过40分钟,治疗次数视病情转归而定。
亦可进行集体心理治疗。选择病情、年龄、文化程度相近似的患儿组成小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系统讲解、小组座谈、集体游戏等方式,发挥互相鼓励和暗示的作用,提高医疗效果。
2.暗示疗法:最常用言语暗示,即告诉患儿经过治疗会取得良好效果,并配合针灸、注射用水肌内注射或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电兴奋治疗等。暗示疗法适用于急性发作而且暗示性较强的患儿。
3.对可能诱发集体发作的病例,应将首发患儿隔离开来,减少社会强化,及时解除其躯体不适,分散注意力,稳定其情绪。然后及时通过讲解和引导消除其他儿童的紧张情绪。
4.药物治疗:对情感暴发或某些痉挛发作患儿一般不宜使用暗示疗法,可给予安定5~10mg或奋乃静5mg肌内注射。必要时给予小剂量安定或利眠宁短期应用。须强调,儿童癔症不宜长期用药,以免增加暗示作用而巩固病情。
5.其他治疗:对癔症痉挛发作、嗜睡状态、木僵状态者可采用人中、合谷、百会、内关、涌泉等穴位的针刺治疗。对癔症性瘫痪、挛缩、失语等亦可采用直流感应电兴奋方法治疗。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
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