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Klein
Klein建起一个复杂的客体关系内化系统,她假设了两个基本发展位置的存在。按顺序是精神分裂—妄想和抑郁的位置。在获得与整个客体相联系的能力前,婴儿是将母亲客体分裂成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好的和坏的部分客体进行内化,并整合成一个完整客体,同时处理和减小对这些客体的矛盾情感。按Klein的观点,婴儿为了保护自身以防止坏的内化的部分客体的危险,他会将坏的内部客体投射到环境中去。以这种方式,婴儿会经验到来自外界的焦虑,即所谓的“迫害性焦虑”,这也是精神分裂位置的特点。抑郁的位置在婴儿4-5个月的时候发生,这时他已经能够知觉和形成完整客体了,并把自身与这个客体相联系起来。婴儿通过知觉到他的依赖性以及本能和目标间的矛盾来知晓自身。由于成熟,婴儿现在能够认识到好的和坏的部分客体都属于同一个母亲。但是,在这个阶段,婴儿必须要处理他自己的矛盾意向,因为他已不能再外化他的坏的部分客体了。由于儿童对现实观念的激烈变更,内投被增强了。现在,攻击性被认识到是他自己的,一个新的焦虑随之产生。他害怕他自身的破坏冲动已经破坏或将会破坏他爱和依赖的同一个客体。
Klein 认为抑郁的情绪不是由抑郁的位置本身导致的,而是源于不能成功地解决在抑郁的位置出现的矛盾情感,后者使人易患抑郁。Klein认为抑郁位置永远不会被彻底修通,与矛盾和罪感有关的焦虑就像丧失的处境会唤醒抑郁体验一样,时常会和我们在一起。在抑郁位置经验到的悲伤的痛苦与弥补的驱力发展起来以重建所爱的内部和外部客体,这被认为是日后创造力和升华的基础。在精神分析理论家中,Melanie Klein 是唯一认为抑郁是在非常早的发育阶段就被体验到的情感。
Klein的追随者强调了母亲的品质对客体内化的结果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至少,对这种矛盾意向的健康解决方式应是成功的忍受而非原始的报复或是向内的破坏。对这种抑郁位置的偏离会是抑制、沮丧、或是逃离以反抗好的客体的保存。另一种防御方式则是否认好的客体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客体撤回到自身来防御,以保持自足的感觉,从而对他人没有需要。对这种理论的一种批评是儿童在获得象征思维前不大可能会有一种幻想的生活和依赖的知觉。
(十一)Sandler
Sandler提供了一种儿童期“抑郁反应”的观点,他假设了一种舒适(Well-being)的基本理想状态,认为这是比自尊更基础的,自尊是在其上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一种心理生物的舒适状态存在与婴儿和母亲客体的动力关系中。当这种平衡被改变时,会带来这种状态的改变,即他们所说的“抑郁反应”。 Sandler将这种反应看作在发展中是和焦虑一样基础的。抑郁反应并非抑郁症的同义词,只有当无助感和放弃发生时,才可以谈论抑郁症。承接Spitz,Sandler注意到丧失的东西正是舒适的状态,在与客体联系中,心理生物的自我组织的整合。因此,客体扮演了一种对保持儿童安全感和舒适状态的障碍。它的丧失导致了自恋的(自我)整合的丧失。
(十二)Brenner
Brenner将其定义为“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或体验加上一种观念和多种观念”。Brenner 假设心理生活的基本的、持久的现实就是心理冲突,并假设心理内容的成分(如行为、症状和情感)是妥协形成的产品,而妥协的形成源于心理冲突。尽管不愉快的情感(即焦虑和抑郁)在心理冲突中总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情感在妥协形成中明确到什么程度是很不恒定的。Brenner 直截了当地说明了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一般性抑郁情感的体验,而且也是理解抑郁性疾病的基础。
尽管Brenner 首先似乎是在付出很必要的努力将精神分析的变态心理学从疾病分类学的精神病原则中区分出来,但实际上与之相反则是正确的,他得出结论:如果将疾病分类学基于这样一种前提下将是错误的,即抑郁在一些本质上很重要的方面区别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抑郁情感的存在在任何根本的方面都不会使那些病人不同于其它有精神疾患的病人。因此,Brenner 在很多方面再次维护了经典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情感和症状是心理冲突的副产物,并且进一步维护了心理疾病合理的分类依赖于对潜意识的理解,而不依赖于明确的现象学分类。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心理专家团队 心理咨询师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