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我们人类在一生中始终必须面对的事情,接受教育以及教育他人。我们的文明社会即是教育的一个直接后果,只有借助于教育我们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就是拥有爱与创造能力的人,这种能力绝非单纯的某种技艺;最重要的,是它还蕴涵着一种深刻的信仰。否则,教育便只能沦为可怜的工具了。问题是,教育一旦被工具化,这也就意味着人成为了工具,而事实上,人永远是要超越于工具的。
学校是我们接受教育的地方,我们古人给予师者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里,传道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授业。道是学,业是术。学是对于知识的热爱,术是借知识以维持生存的手段。所以,没有学仅有术的学术已然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我们今日国家的学术可谓空前繁荣,不论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成果均已多得铺天盖地。可是,看看那些学者,再看看我们的社会,究竟能看到多少真正热爱学术的激情呢?那些铺天盖地的成果是因为“学”而为,还是因为“术”而为?如果真的是因为学而为,那为何我们的校园里总不断会有那么多因心理困惑而走上极端道路的学子呢?师者缘何不能解惑,学子又缘何那么厌恶学习?
这着实够奇怪的,我们今天的学习热情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古人,孩子尚未出世便开始在子宫里接受父母的胎教。等到一上幼儿园就正式投入了全面的紧张学习:学英语、学绘画、学钢琴、学舞蹈、学轮滑……真是五花八门。然而,不久你就会发现,许多热衷于学习语言的孩子,却压根不喜欢文学这种“语言的艺术”;一个获得十级钢琴证书的女孩,对于音乐史竟然一无所知,她可以将巴赫的曲子弹奏得美妙绝伦,可对巴赫本人却毫无兴趣。这些个无时无刻不在拼命学习的孩子啊,他们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本领,但却唯独没学到对自己所掌握知识和本领的爱。有鉴于此,你不能指望一个有绘画特长的孩子,一定就是个有美术修养的孩子。这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常识。毕竟,所有的“学”都已被我们当成了谋生之“术”。大量课外英语班、作文班、美术班、奥数班的开设,不就是一种谋生的方式吗?
家长和老师们先是齐心协力把我们的孩子打造成学习的机器,其目的无非还是为了将来能使他们继续成为机器赚钱的机器。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教育被我们看作了投资。既为投资,必须讲求的当然是回报了。因而,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将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进行深造,这显然是件与心灵无关的事情,唯一需要参考的不过就是何种专业才能够带来最大额度的经济回报。这到底是教育之幸抑或不幸? (徐文静 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