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10岁左右的女生,相约跳楼后被送医院急救,谈起为什么要跳楼,她们称 “死了就不用写作业”。
在幸福的“第一课”刚上完不久,就出现这么不幸福的事,再一次激起大家对当前教育制度的控诉,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在不经意中,有的议论开始走调,三名悲情的女生,被莫名涂上反应试教育、反作业的英雄主义的色彩,就如大家当年对待高考零分试卷一样。这显然走向反面,不会是救孩子,而会是害孩子。
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学生因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走极端,都是十分错误的,是对生命的不珍惜,对自己和对家庭的不负责。这是讨论学生自杀事件的基本点,也是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的基本点。为此,大家在分析制度之弊、教育缺失时,不能突破了这一基本底线,否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么小,就做这么多作业,不逼死人才怪”,“这是孩子们在用生命控诉”,要是孩子听了,会恍惚觉得,死是一种解脱,或者抗争的手段。而生命教育则告诉我们,生命是第一位的。
批评教育制度,以及引导学生以积极态度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变得很纠结。在多个讲座中,我都遇到类似的提问:你一直批评高考制度,为何还要对学生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你这样做,不是在为你批评的高考制度服务吗?这样的问题本不值得一辩,类似于你一直批评中国教育问题,为何还要送孩子读书一样。但是,从不少人对这问题十分感兴趣的样子,可以发现,这一问题还有一定普遍性。
批评高考制度,其用意是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为所有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但这不意味着,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革,就让孩子们不参加高考———当前能有条件,在体制外选择教育的家庭并不多,更多家庭是需要面对国内高考的。如果我给所有学生描述高考改革的愿景,并告诉他们完全不顾当前的规则,结果会是怎样的局面?
我国孩子吃了那么多苦,学习压力那么沉重,可他们却没培养起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不是一件很冤的事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是家庭和学校没有告诉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爸爸妈妈甚至年迈的爷爷奶奶背着书包,孩子空着手的景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而大家对此也很理解:书包太重了。这种环境之下,对孩子们成长十分重要的两大教育———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就逐渐远离。每个孩子至少12年的痛苦学习、生活,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不少孩子连自主生活的能力都没有。
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在当前教育制度下的学生积极适应,是不可对立的,不能因为制度不改革,就告诉学生消极应对,还赋予其叛逆者的色彩。不能因制度之弊,而忘记了人生需要奋斗的基本价值观。而后者,既是减少制度之弊在个体身上产生影响,也是推动制度改革的力量。
来源:青年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