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办、礼来制药协办的“沟通、理解、关爱——促进职业人群精神健康项目”暨北京媒体沙龙活动举行。沙龙主要探讨了目前我国心理咨询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倡导广大职业人群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与认识。 会上指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7部委联合发文的2008-2015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工作规划和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中,提出“要完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 这在当前我国职业人群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大环境下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中国的精神疾病终身患病率为15%,这其中的1%,将近1300多万人是重型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另外有14%是轻型精神障碍,包括能够确诊的抑郁症、焦虑症等。而一生中完全精神健康的人大约只有5%左右,也就是说还有80%的人群处于疾病与健康的中间地带,虽然“心理亚健康”这个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实际上他们很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 与心理问题高发相对应的是,我国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在美国,每2000人就有1名心理学家,澳大利亚每4000人有一名心理学家,按照这样的要求,中国需要25万到50万人从事心理健康工作,但事实上,中国目前经培训上岗的咨询师仅15万人,心理治疗师更是少之又少,今年仅700人获得治疗师资格。从质量上看,发达国家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要求非常高,必须取得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再经过3到5年的专业培训才能够在临床上工作,但国内的心理咨询业进入的门槛儿较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尚显不足。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职业人士,为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而选择寻求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随着我国心理咨询需求基数的不断扩大,一个初具规模的心理咨询服务市场已经形成,专业化与法规建设也正逐步加强。然而,仍有许多职业人士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误解,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引发身心疾病。 心理治疗是靠语言进行的,为什么谈话能够解决一个人的困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呈现出情感上的跌宕起伏这不是问题,心情不痛快可能是完全正常的。但是,那些长期处于某种困扰之中不能摆脱出来的人,他们多数情况下已经丧失了自己调节的能力。对于这部分群体,我们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让他重新获得原有的调节能力,或者他原来发育不足的能力,这就是心理咨询要做的事情。 我们自以为非常了解自己,但实际上我们对自己了解的非常少,那些隐藏起来的东西躲在我们身体里不断朝向健康放冷枪。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心理病人、一些精神病人,他们显然没有办法被一种道理说服,必须经历一个咨询、一段治疗,通过一种特殊的关系得到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