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问题常以焦虑、恐惧、抑郁、多动、冲动、违拗为主要表现,发生率较高,女孩的情绪问题明显高于男孩,而男孩的行为问题高于女孩。
儿童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自身的素质、家庭环境、幼儿园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很容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的易感素质在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小年龄的儿童常见的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是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开时就大哭大闹,不吃不睡,还可以出现恶心、腹痛等躯体症状,或是不现实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等;年龄大的孩子可以出现社交性焦虑,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
恐惧情绪也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90%的儿童在发育的某一阶段有过一时性的恐惧反应,一般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随年龄增长即自行消失,如怕黑暗、怕雷电、怕某种动物等。但如果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危害程度,或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危险性却表现十分恐惧,而且这种恐惧的情绪持续相当的时间,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对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带来严重影响,劝慰无效,那么儿童的这种恐惧现象就达到了病态程度,应被进行治疗,如怕上学并且拒绝去学校,怕见人而不愿外出等。
儿童抑郁较多是因受到心理刺激引起的,如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受惩罚、考试不好等,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均可出现,8岁以后儿童多见。不同时期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哭闹,好发脾气,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低,不想学习、注意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有自残、自杀行为等等。
儿童在刚换新环境的时候,如刚入学、升学、转学或换班级、换老师,常会出现适应性障碍,除了可以表现出以上多种情绪问题,还有一些退行性行为问题,如早已经不尿床的孩子又尿床了,较大的儿童变得又特别依恋父母、举止幼稚。适应性障碍的儿童如果得到即使关心和合理的处理,症状会很快好转。
有些平日很认真、谨慎、好强的儿童,在压力过大的时候,会出反反复复地想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念头或是重复做一个动作,虽然自己知道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始终不能克服,并给自己带来痛苦,造成学习效率下降,这可能是患了强迫症,应即使就医。
多动性障碍作为一种行为障碍症状出现在6岁以前,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安,注意不集中,易分心,好冲动。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过多是不分场合的,与同龄、同性别儿童相比其显得过分地多动不安,如在室外喜欢奔跑而少走,在教室不能静坐,在座位上不停地扭动。患儿过分喧闹,特别多嘴,在需要保持安静、遵守秩序的场合也不能安静下来。注意障碍是多动性障碍一个核心症状,表现为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暂,不能坚持认真听讲,心不在焉,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写作业不能全神贯注、粗心大意,做事情有头无尾,常半途而废,常常忘事。另外患多动症的儿童行为冲动冒失,喜欢打扰别人,恶作剧,显得毛手毛脚,自我控制能力差,组织能力差,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不能收拾整齐,等等。还常发生学习障碍。多动性障碍应由专业医生诊断,而不是随意给一个好动的儿童戴上多动症的帽子,确诊后方可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为药物、心理、家庭、学校几方面的互相配合。
常见到有些孩子挤眉、眨眼、歪嘴、抽鼻子、清嗓子或是转头、耸肩,这些动作快速、频繁、无目的、不自主地出现。这些“怪相”也是一种儿童期较常见的行为障碍,被称为“抽动性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约10%-30%,表现形形色色,可以相互转换,开始一段时间眨眼,过一段时间又出现歪嘴。抽动行为能短暂地受患儿的意志控制一会儿,入睡后消失,但因疲劳、精神紧张而加剧。产生抽动的起始原因有的是由于躯体局部刺激,如因眼结膜或倒睫炎而眨眼、因鼻塞而抽鼻子,但局部的疾病愈后抽动的症状却长期保留下来,有的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还有的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孩子症状较轻,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几周或几个月后自行消失,少数孩子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达一年以上,经久不愈。极少数严重者可以出现大声的清嗓子,咳嗽,怪叫,骂人和四肢多部位的抽动、甚至不由自主敲打自己,又被称为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性障碍。抽动症状较轻的患儿无需特殊治疗,应注意的是不要责备孩子或对孩子的抽动现象表现得十分关注,越是责备他们越是抽动厉害,造成一种暗示作用。对抽动较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的儿童应进行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