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对选择从事的职业或许有清晰的自我探索的过程,或许没有,但心理咨询师必须要有这个过程和敏锐的自我觉察力。否则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达成助己而后助他的职业功能和要求的。 最近一次被问到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师这个问题,是在一次向顾恺劼老师请教一个特殊个案时被顾老师犀利的问道,自己又一次面对这个问题而陷入深深的思考。 回想最初选择这个专业和想要进入这个职业时所做的思考,是基于对自己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生活经历的多方面评估,自认为自己有从事此职业的基础和优势。当选定这一专业时,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期,原因是我要放弃自己所钟爱的文化研究专业的选择。似乎像是两套语言系统,但并非自己不具备对不同文化符号的转化能力,而是内心对喜爱领域的情感上的不舍,那种感觉不亚于舍“爱”。之所以坚持了下来,也是因为心理学专业更加的贴近生活,而自己原先的管理学和文学都可以为心理学专业服务,作为在专业上走下去的强大的内在支撑。或许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也或许折射出比较务实的一面,这是对认为我“比较理想化”评价的反驳。但这都还只是表层的自我探讨和分析。 随着对自我的不断探究,越加感觉到内心执着于对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纯粹感的渴望。就在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前几份管理职位的工作比较中,越来越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对自己的认识也越发清晰—名利终究是一种负担。 或许这是源于没有过于物质化父母的教养,也或许是自己一直以来不断努力、对学业不断的自我鞭策、对思想的不断净化和修正的内在力量。 生活中,困难从来不会在谁的身边缺席过,之所以困难没有最终成为某些人的苦难,都是因为他们有必然、有偶然的这几分幸运最终得以化解,让人走出困境。 如果有来世今生的宿命论的说法,我愿意相信,去面对每一个来访者--这是一种天赋使命! 从西方心理学角度看,顾恺劼老师认为这样的回答或许是一种防御机制,也许是的,但我深思后认为,这也是自身心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许一开始,这只是一种职业,一种自身所学方面比较优势的选择。但是,如果从西学心理学中人格特质去探究如:内驱力、自我效能感、利他等方面,也或许可以认为都是与这一职业恰好比较匹配。 如果从东方文化角度或许可以认为,一如我的恩师常说的:要从事某些特殊职业一定要有“慧根”。加上自己也一直信奉和努力践行着的一种信念:真正的快乐源于不求回报的“布施”(相信自己永远都会在在修炼的过程中)。 或许就是这种信念和快乐,使得从事这一特殊行业的从业者在面对每一个带着不同问题的来访者时,虽然充满着极大的挑战,但在用心付出中,收获的是踏实感,感受到的是心灵的平静。 这样看来,自己看到的似乎都是积极的一面,但也始终听到一个声音告诫着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就像求知的路途一样,永远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永远都存在着盲点,但不会害怕,不会退缩是自己的一贯选择。 非常感谢顾恺劼老师与我一次偶然的谈话得以启发我做如是的思考。
撰文:少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