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张小宝贝怕打针的照片在网络上红得不得了。照片中,一个胖嘟嘟的小家伙紧靠墙角,弯着眉毛,小手拽着衣角,一脸忧愁,小眼神儿有些惊恐地望着医生,仿佛在问:医生叔叔,我能不打针吗?这样的表情,一下萌翻了众多网友,最萌宝宝的表情为啥这么惹人爱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从儿童的情绪表现和语言发展两方面来解读。
首先,根据发展心理学家们研究,新生儿出生后就已经是一个情绪个体,能表现出恐惧、愤怒、惊讶、欢愉等情绪,这些都属于原始的情绪反应,原始的情绪是不分化的,是无条件反射性的,主要由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例如:饥饿、尿湿了、疼痛难受时,都做出哭喊、乱踢乱动等杂乱无方向性动作,使成人难以区分其确切的情绪。从2个月起,婴儿开始逐渐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尤其是母亲或主要的抚育者,这是由于母亲或主要抚育者经常照料婴儿,给予他们生理上的种种满足,引起各种快感,当这些快感与人脸的视觉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便形成了积极情绪的运动性条件反射。这说明婴儿不仅有生理的需要,而且,也有了社会性的需要。
另外,儿童的语言发展又可分为7个阶段:
第一阶段:1-4个月,属于无意识的交流阶段;
第二阶段:4-9个月,有意识交流阶段
第三阶段:9-18个月,为单词阶段;
第四阶段:18-24个月,为词组阶段
第五阶段:24-36个月,为早期造句阶段;
第六阶段:3-5岁,为句子掌握阶段
第七阶段:5岁以上,完整的语法阶段
综合以上的发展特点,有研究结果证实,婴儿在学说话前就已经能分辨情绪,据了解,照片上的“萌宝宝”当时7个月大,正处在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已经具备了交流的有意识性,但还没发展出单词性的语言,因此,这个阶段的婴儿也就更多的利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进行交流,以表达他的情绪,恰巧此时被妈妈捕捉到了那刻萌翻众人的画面。
美国杨伯翰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斯弗洛姆说:“当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清楚将要学习哪种语言。” 这使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婴儿在环境中特别能够“察言观色”,他不会说话,无法与母亲沟通,但他可以通过观察母亲的表情,感受母亲的情绪,知道母亲是在干什么,想什么。随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不断增加,这些“初学者”开始精炼自己的能力并聚焦在与自身切实相关的事物上。因此,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聪明的萌宝宝正在观察着你我哦!
(心潮
心灵花园心理咨询师 徐文静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