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4/1 15:35:57 点击: 作者: 查看咨询师 |
李小姐和王先生及陈先生交往,各有过两次约会,她对两位男士的印象都还好,但她不想脚踏两条船,而希望能选择一个来继续交往,不过却犹豫难决。 犹豫难决最大的可能是两个都不是“很理想”。但什么才是自己“理想的爱侣”呢?心理学家尼亚斯和威尔森提供一个“选择爱侣的经济模式”给大家参考。他们认为选择爱侣虽然比挑选汽车更为复杂,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因为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为未来爱侣“打分数”的评分表,“这个评分过程是在潜意识中进行,而且往往只是灵光一闪,但它却是我们大脑一天刹那运作无数次的一种计算典型。” 换句话说,如果李小姐“直觉”王先生比陈先生好,那是她在潜意识里对两位男士“评分”的结果。心理学家的职责就是要让模糊的直觉清晰化、具体化。 尼亚斯和威尔森指出,我们在选择爱侣时,根据的通常是对方的容貌、才智、财富、品德、体贴心、幽默感、宗教观等,它们都能加以量化(0到5点),譬如王先生的容貌是4点,财富是2点;陈先生的容貌是1点,财富是5点。而每个项目在选择者的心中各有不同比重,同样能加以量化(0到5点),譬如李小姐对容貌的评点(看重的程度)是5点,对财富的评点是3点,那么她对王先生容貌的评分就是20分(5乘4),财富的评分是6分(3乘2);对陈先生容貌的评分则是5分(5乘1),财富的评分是15分(3乘5)。依此类推,每个项目的评分相加,就是李小姐对两位男士的整体印象。总得分越高,整体印象就越佳,越让人滋生爱意。 古代的骚人墨客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现代的心理学家则说:“问科学,情为何物?我教你二一添作五。”在这样的分类和量化后,你对每个交往对象有“多少”情意,就能具体而明确地呈现出来,而且能进行客观的比较。有人也许已经跃跃欲试,而拿出纸笔,想对自己可能的对象做一番“演算”。但“科学”地说,这种方法仅供参考,而且只对“浪漫不起来”的人有吸引力,因为当你真的爱上一个人时,你会发现爱情是不需要“演算”的。
|
|
顾恺颉博士以信息
添加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