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我看你,你就不是原来那个你,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我也不认识的人,但我晓得这个是你……”——陈旭(《隐形伴侣》)
如果提到“隐形伴侣”这四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婚外情的对象?心中的另一个自己?
这本书带来的最重要的思考,其实是关于自我的思考。
经常询问自己:“我是谁?”就如正念疗法中提倡的:关注当下的感受,关注自己的走路、身边的温度、关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意念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一个“隐形的伴侣”——它让我们思考,该面对一个怎样的自我。
心理学中的自我是指自己所知觉、体验和思想到的自己,包括主体自我(I)与客体自我(me)。
主体自我:我认识“我”
客体自我:你、他、她们认识“我”
这两者的结果经常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一位来访者,向咨询师描述自己的特质时,用了一个词语:勤俭持家。而巧的是,他在公司的职位是财务总监,正是一个需要为公司发挥“勤俭”特质的职位。然而这样与工作匹配的特性,在下属的眼里,就变成了“抠门”,让他备感苦恼。这就是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不同人眼里的“我”和“我”是不一样的,我看到的“我”是总结归纳后的整体;而他人观察到的不是特质,是经由许多言行表达出的方方面面。
自我感知。
反省和区分自我意象。
区分自己的情感。
设计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身份。
自我意象的判断。
想象自己是一种动物,你觉得自己是什么动物呢?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想象一下。
自我-他人感知有两种水平:高水平和低水平的。以自我和他人感知到的自己的程度来区分,又可以把认知自我的途径分为:公开、盲目、隐秘和未知的区域。
而自我理解又分为:精神、身份、信念、能力、行为与环境六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