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裂?真的存在吗?
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电影《分裂》剧照
詹一美年初北美上映的电影《分裂》可谓赚足了口碑与票房,也把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又一次带到了观众的面前。男主看起来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帅气的外表下,除了主体人格外,他还有23个人格。这23个中的一个异常人格绑架了三位少女,揭开了故事的序幕。在这个主角身上,特色明显的是三个人格:杀人犯的“我”;道德的“我”;弱小的“我”。
但是,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人吗?时而是恶魔,时而是天使,有的时候,又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类?
来点小知识:
Q1:如果真的存在,为什么我没见过?
A: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具有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无法在某种或某些特定场景中出现,因此基本不会出现在公众场合。因为总有那么些场合让他感觉浑身不自在。所以,非一线的普罗大众见不到他们,从而不相信他们的存在,完全可以理解。
Q2:常人也会生气,那我们都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吗?
A:正常人具有强大的核心人格、核心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体人格”。发怒时、醉酒后的正常人,也可能会出现“另一个自己”。但一般的行为异常,并不代表人格解离。因为该人的主体人格仍然是完整、可以正常运转的,只是此刻受制于酒精、药物、情绪等。当这些因素消失后,主体人格的特征仍能畅通无阻地表现出来。
Q3:“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的人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吗?
A:我们会遇到很多如王熙凤般八面玲珑的人,这样的人是DID患者吗?当然不是。他们的“八面玲珑”恰恰代表了人格的健康:对外适应力强,人际关系和谐,气质、能力、需求、意志的对外表达统一。他们能很好地适应周遭的环境、人、事、物。而这些,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都做不到。
Q4: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一样吗?
A:两者是不同的病症。最易记住的一个区别就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有一个以上完整人格,而精神分裂患者没有完整的人格。
为什么有人会成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有的不会?
人格分裂,是指性格的多重性,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多重人格。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而常见于戏剧,小说中。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和多重人格症。
以本书的作者为例,他幼年时期遭受过家人的性侵,由于心理身体均未成熟,只能选择不成熟的方式来面对,不敢也不想接受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衍化出另外一个身份来帮助自己承受这个结果,好让原来的自己能够继续面对生活。
如何治疗?
心理治疗是首选的方法,而无论选择哪一种类别的心理治疗,“整合”都是共同的目标。以从高到低的接受度,顾老师还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介绍了催眠、精神分析、药物治疗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尚没有针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的特效药,只能通过对其伴病(多为抑郁症)的治疗,达到防治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病情严重化的作用。
上海心潮·心灵花园|顾歌“潮·阅”品书会
祝您:
端午节安康,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