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本次的读书会前,顾老师给了到场的众位会员一个思考题: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哪一个更重要?大家各有想法,有的觉得“对的事情”是方针,选择一个对的方向很重要;有的觉得“把事情做对”是行动派,“正在进行时”更重要。其实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得出一致的观点:前者是确立了一种规范,照着这个规范——可能是生活中的道德、法律、准则等等——来做事,是“道”;后者则是把无论本质如何的事情做得更好、更对,是“术”。或者说,前者其实是高尚的“超我”,后者是控制、调节后的“自我”,却唯独少了一个本质的“本我”。其实两者可以都很重要(没错,这是个漏洞~),但究竟哪个更重要?这取决于针对的不同人群和不同的时间节点。
比如上期读书会最后讲到的三种家长教育类型:权威、民主和放任。从词面上看,好像民主的家长是最棒的,但试问:孩子刚出生之后的时间里,你决定做个民主的家长,当宝宝哇啦哇啦哭着的时候来个家庭投票,决定是给他/她喝奶还是喝水……估计不少人就反应过来了,可及时打住吧,这个时候还是科学的权威更有效。先等孩子有了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学识,之后再施行民主也不迟。
今天的主题依然是勒温的动力心理学。“心理场”是勒温时常用到的一个概念,它不单包括了环境,还包含了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这个概念有点类似“认知结构”,不过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勒温主要借助心理场来研究一个人的需要、紧张、意志等心理动力要素,因此,勒温的心理场又称为心理动力场。
案例:一个和父母有相处障碍的孩子,对于小时候系鞋带什么的小事记得很清楚,却对父母工作太忙不能接送放学这样的事毫无印象,尽管他的爸爸妈妈记得很清楚,还表示出了愧疚。这个孩子是家里的老二,有些“三不管”的窘境:老大是第一个,自然受尽了家里的关注,老二就被当成了理所当然的那个,再接着还来了个老三,最小的也被多番呵护,只剩下个他,好像是家里“多余”的人。这样的困境其实就来源于父母该放任时没放任,该权威时不权威。?
除了心理场的概念,勒温还提出了团体动力学,主要的观点是:团体不是“1+1=2”,而是“1+1=3”。简单来说就是,团体不仅仅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且,团体对个体会产生不同影响,分为团体促进和团体干扰。比如一个孩子,在熟悉的老师的陪伴下,能增进写作业的效率;但如果陪伴他的人是严厉的父亲,反倒会让孩子写作业时总是心不在焉,原因是孩子对父亲的惧怕。所以,家长们在平日里需要多想想,从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出发,自己对孩子是起到抑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父母分配好,一个多促进,另一个适时抑制,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