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的德育教育已取的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 <一>消极因素。首先,生理变化。“体态直接影响个人的动作和能力,间接的会引起一定的社会评价,从而影响自己的心理。”有的学生会因自己身姿的变化而苦闷,忧虑,产身生怯弱、孤立、自卑、矛盾的个性心理。其次,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分歧,家长的误解,社会的不满等因素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再次,学习成绩的下降,学生中地位低下,被远离的自卑、惭愧的心理。 <二>个性因素。青春期的中学生“已经不是儿童,他已经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他已经不像儿童那样充满幻想地生活着,他已经有另外的兴趣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品质,但不成熟、不稳定、情绪化强,多半向畸形发展。 <三>控制因素。心理学家指出,这一时期,既不像小孩,又不像大人,是半幼稚,半成熟期,容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用辨证的思维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往往走上歪门邪道。 二、原因 <一>家庭因素。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只注重孩子的吃、穿、住、行,却忽略了其心理,思想的教育。只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忘记了如何教孩子学做人。再次,教育孩子以传统的打骂为主,这种方式和处在新时期的孩子心理产生较大差距,逆反心理日渐增长。 <二>社会因素。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学生沉迷于网吧而不能自拔,走上科幻,脱离现实。其次,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如:诈骗、假冒、贪污、受贿、偷盗、抢劫等不良现象对他们心理的冲击感染。 <三>学校因素。首先,素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组合。其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不当,不符合新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需求。
三、措施 <一>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掌握学习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同时把各类有关心理教育的资料定期不定期的传送给家长。家长应及时的根据平时对孩子的观察,生理,心理的掌握,学习,起居是否正常等信息反馈给学校,作出双边配合,以便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而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二>进行适当的法律教育,让他们有科学的人生观。心理学家指出:“品德不良学生的变化大小与是否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直接关系,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者发展成罪犯的占决大多数,而转变的只是少数。” 为此,进行适当的法律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有关法律知识的教导,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约束,不能因自感成人而触犯社会公德,日常行为规范等约定成俗的准则。 (撰写:叶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