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又到了每周一次的督导沙龙课,记得上次来访的是陈默老师。陈老师犀利独到的讲课还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期待!
……期待,今天的课题又将会是什么我们所关心的话题呢?
介绍一下今天的督导老师,是来自北京高朋律师事务所扬州分所的法学教授——李秀华律师,李老师。今天我们所探讨的话题是“关注家庭暴力——如何从法律、心理角度进行干预”。
关于“家庭暴力”这个词对于我们现代的都市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电视荧幕上也看到了一些相关于家庭暴力的电视剧,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等。这些都映衬出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家庭暴力已经越来越平凡,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首先,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暴力?其实在这次的沙龙督导课上,我没有能从李老师的讲解中找到合适或者自己满意的答案,可能是我对于家庭暴力的定义理解不够深刻,这短短的2个小时时间不足于透彻解答这个问题。基于我自己的理解,分享一下,我所认为的“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以家庭为单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可能是主体者。暴力所指的是不同于常态化的非意愿行为的行为力量。这个“力量”也可以说是可怕的,让人厌恶的力量,这个“力量”的表现方式,也有多种多样,包括有殴打、冷漠、歧视、无视、诅咒、辱骂等。
先来说一下夫妻双方构成的家庭关系。在发达国家瑞典夫妻之间就有法律规定,“瞪眼”也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这基于发达国家法律对于每个公民人权的高度尊重。而且每个人的教育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这里标准化的认定。
我国尚未有这样的法律规定,这与我国人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有关。客观分析,随着社会改革开发,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女性也获得了更多的教育及社会重要角色的担当。女性越来越有自我的话语权,在家庭环境中也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有的时候女性完全可以取代男性在家庭成员之中的位置,或者说女性再不断挑战男人在家庭角色上的权利和地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夫妻双方的矛盾就会越发强烈,男性主观意见会遇到来自对方的反对,这样矛盾的激化就可以产生。起初可能男性会妥协,时间长了,经常做出妥协让步的男性终究会爆发,出现家庭不和谐的行为,如谩骂、诅咒、殴打等,更有的会采取冷默、无视、不理会的方法。接着就会对方进行身体和心灵上的各种打击报复。这个行为也可能是来自女方的,往往我们在听到这个家庭有家庭暴力的时候,我们会主观的认为是,丈夫欺负打骂妻子。其实,生活中,不乏有妻子打骂丈夫的行为。所以,我们要从多视角看待“家暴”的领域。
第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家庭关系。很多家长会在孩子不听话,犯错误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打、骂的行为,这个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非常正常的家庭教育范畴的事情,如果带上了“家庭暴力”帽子,味道就完全的变掉了,那这个孩子再怎么不争气,我就不能教育他/她了吗?“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也是错的吗?当然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记住和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事情,什么是不能做的事情,当孩子不能从沟通讲理的方式下树立规则时,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实施一定的行为手段,来让孩子记住社会生存中的许多规则。这个打、骂的行为就不应该属于家庭暴力行为了。最主要的的观点是,看这个行为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第三,兄弟姐妹之间的,诅咒、恶语重伤。当今社会由于家庭财产纠纷所照成的手足情相互迫害对方的案例比比皆是。
总之,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家庭暴力”的影子。但是,我们又无法或者无从下手去制止与干预。在人的社会关系里,是从“情、理、法”这个脉络来梳理关系的。最后是“法律”条文的出台,来约束每个行为人的行为能力。这也是万不得已的做发,当然,立法也必须不断完善和加强法律的严肃性。
之前是“理”在道德范畴之上,加以强化的行为,我认为是必要的,对孩子的管教,如果没有所谓的威慑力,人心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只要是行为在道德之上,都是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情”,家庭暴力的产生都是源于矛盾分歧或者双方之间的不理解;不够尊重对方所造成的。家庭成员尤其在情感交流上面要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平时情绪的挤压需要合理的排解和释放,做好防范和提早干预的准备,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家庭生活处在和谐、幸福、安康的状态下,让我们的家庭真正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避风港。
今天的心理沙龙课让我收获很大,但我还是对“家暴”的理论知识与法律界定之间的关系有些迷惑,这让我必须有不断思考的动力去寻找答案。同时,我希望大家能多读书,读好书,多掌握和了解一些相关于
心理学的知识,能让每个人都能学会些关于干预自我情绪和释放压力的方法,让更多的人做好预防
心理问题的发生,这才是远离“家庭暴力”正真最有效的方法——我认为。
撰文/心潮
心灵花园心理沙龙督导学员 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