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对话的“自知”是佛教的“觉”的开始。
意象对话的基本目标是获得更好的自知,这和佛家以觉为中心的原则一致。
通过意象对话,特别是意象对话中的领悟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消极的意象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会发现,一切消极意象的产生并非无缘无故,而必定有一个过去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在意象世界中,某个意象人物的选择带来了未来的一个后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意象的本性是空,是虚幻,但是因果不空。而且意象对话中,因果呈现(比现实生活)更集中、鲜明。因此意象对话有利于人了知佛教中的因果法则。
举例说,如果一个人想害现实中的一个同事,他设想如何陷害这个同事,因此,他就要在自己的脑子中,构想一个情景,在自己的脑子里,想象出一个“同事”,想象自己怎么害他。而这样的想象,实际上在他自己的脑子里,创造出了一个以那个同事形象出现的“子人格的意象”。 当他陷害了这个同事,他自己的脑子里那个“同事形象的子人格”也就被他自己脑子里的“自己形象的子人格”所害。这以后,他自己脑子里的那个“同事”就会想要报复他自己脑子里的“自己”,从而,在他自己的脑子里(或者按照佛教的术语说,他自己的心里)就开始了一场报复和反报复的战斗。他不可能逃开这个“同事子人格的意象”,因为那是他自己心灵的一部分,是自己想象的产物——因此,害人者必得恶报,不仅仅是因为他得罪了现实中的那个同事,而是因为害人就是害己,害现实中的人的同时他就在害意象中的一部分自己。
心理咨询师点评:觉知这些,是对因果的觉,也是佛教的觉的一种形式,虽然这还不是“彻悟”,但是也是一种领悟。这可以让来访者心悦诚服地不再做不适当的行为,以避免不好的果报。
上海心潮
心理咨询中心(
心灵花园/
顾歌工作室)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