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媒介。除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之外,我们的心灵也被视为感知的门户。
佛教的冥想练习一般是在自然的环境里,安静、干净、以及通风良好。在开始关注呼吸时,将自己所有感官都集中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屏蔽所有的外界干扰。我们也需要明白,我们的感知门户是我们接触外界的媒介,藉此我们的渴望和激情被激起来了。我们还需注意,感官的刺激不仅会激起我们的渴望,使我们依赖这些刺激。
通过分析对物质的感知和刺激,它们也会种植在我们的心理架构内和我们的感知器官里。佛祖没有否认我们是在常规的层次感知现实世界——桌子、椅子、和树木是实在存在的,所以这些感知不是幻觉。但是,佛祖说,我们所感知的知识已经种植在我们的思维类型、思维工具、以及我们的想象中了。冥想练习会重新整合我们的感知经验,如此能帮助冥想者以一个更清楚的心灵来看这个世界,并在更深层次上洞察世界。冥想的首要对象就是身体、感觉和感知、意识状态、以及思想物体)。
在冥想时,如果有外界的东西严重干扰你,使你不能专注在你所冥想的对象上,一个有用的方法是贴上标签,注意它,觉察它:你必须识别它是“听觉”,直到这声音慢慢的消失,然后再回到你冥想的主要对象上。藉着贴标签、命名或觉察,你更容易回到冥想的主要对象上。命名vitakka(寻求、思维)和认识vicara(分析的头脑;考察)的过程可以用来应对那些出现在心灵里的烦恼。为此,佛教的认知技术是从冥想练习中发展起来的,这个现象在佛教冥想中被视为“目标”。用这样的技术去理解人的物理行为、言语行为、以及大脑的活动,会更加精确和精彩。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心理咨询师 甘冈原创
参考书籍《正念治疗法》 [澳]派德玛西里·德·席尔瓦 顾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