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师的咨询中,根据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将来访者的负性自动想法归类为以下十种认知曲解类型:
(1) “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患者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这种思考方式导致完美主义,害怕任何错误和缺点。一个教师因为上课讲错一句话,就认为“这下全完了,”“我已经一文不值了。”
(2) 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地下结论。也可称为“主观臆测”。例如在街上见一位同事匆匆走过,未打招呼,于是心里想:“我什么地方得罪他了?他生我的气了?”实际上,他的同事心中有事,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罢了。
(3) 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如某青年向女同学提出一起去听音乐会的邀请,遭到婉言谢绝后,认定自己被女同学所讨厌,没有任何女青年会和自己交往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
(4) 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得出关系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如一位母亲不慎打破了一个碗,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
(5) 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指夸大自己失误缺陷的严重性,而贬抑自己的成绩或优点。偶尔出现一次失误,如拍照时手抖了一下,一张照片拍坏了,就觉得不得了了,认为别人要把自己看成无用的人,而做成一件事时,又说是微不足道,纯属侥幸。
(6) 个性化:指患者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将别人的一切不幸、事故或生病均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如一位朋友生病去世,患者责备自己忙于个人事务未能照顾好朋友的健康,为此内疚悔恨。
(7) 选择性消极注视。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致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如一位学生考试时答错了两道题,于是对这两道题念念不忘,甚至想到学校可能会要她退学。事实上,她考试成绩优秀。由于这种选择性消极注视,使病人在某种情境中倾向于只让消极信息滤过,造成了不必要的烦恼。
(8) 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定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情况,如:“我觉得象一个失败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我感到失望,所以我的问题一定不可能解决”,“我有内疚感,说明我一定做不了什么不好的事”。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情绪推理,阻碍了对事物真实性情况的了解,使人陷于情绪不良而不能自拔。
(9) “应该”倾向,指病人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如“我应该做到这个”,“我必须做好那个”。这意味着病人对自己坚持一种标准,如果行为未达到这个标准,就会以“不该”这样的字眼责难自己,产生内疚、悔恨。如果别人的言行不合自己的期待,就会觉得很失望或怨恨,认为“他不该那样”。
(10) 乱贴“标签”,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例如:“我是一个天生的失败者”,“这样贪吃,丑陋可恨,简直象一头猪”,“我的神经天生脆弱,不堪一击”。这是把人的某些行为失误和对人的整体评价混同起来了。须知,“人不等于人的错误”。
这十种认知曲解较多见,但不是全部。几种类型的认知曲解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识别认知错误以后,治疗医生同患者一起设计严格的真实性检验,即检验或验证患者的想法正确与否,这是治疗的核心,非此不足以改变患者的认知。贝克称之为“协同性检验”。让患者亲身体验到认知失真,对患者认知改变的作用远胜于一般的说服和解释。
如我国古代“杯弓蛇影”的故事生动说明了认知曲解可以导致心理疾病,而一旦领悟了认知失真,病情将迅速好转。晋朝名士乐广的一个朋友到他家做客,饮酒时在酒杯中隐隐约约地看到好象有一条小蛇在蠕动,碍于情面,他的朋友迟疑了一下喝了这杯酒,回家后却一病数月不起。乐广上其家探视,询问其病缘由良久,他的朋友才说出起病原因:“前次到你家赴宴,突见酒杯有一蛇在蠕动,犹豫再三,端起酒杯喝下酒,谁知此后肚子一直不舒服,总觉得那条蛇还在腹中爬动,越想越怕,至今不愈”。乐广感到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回家后苦思良久,在客人坐的位置上坐下,倒了一杯酒,竟也在酒杯中见一蛇影,猛抬头见墙上挂了一张蛇形弓,遂恍然大悟。于是,乐广坚邀他的朋友再次上门,请他仍坐原位,面前置一酒杯,倒酒后其友急呼又见小蛇,乐广取下墙上蛇形弓,笑问小蛇还在否?其友再看杯中已无无蛇影,乃知是弓的影子,才豁然开朗,舒眉展笑,其病不治自愈。
乐广并没有急于向他的朋友进行解释、说服,而是让事实对其想法进行检验,使对方亲身体会到其信念的错误,最后到达了豁然开朗,疾病自愈的效果。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