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是由
心理专家Reber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复杂规则的过程。Reber指出,人们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一种是人们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外显学习过程的特点在于它是受意识控制的和需要注意资源的。而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以学骑自行车为例,清晰的言语指导未必能够让一个初学者明白究竟该如何根据前轮的运动,把握车头的方向;反倒是通过自身的实践,个体通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骑自行车,而这种过程的发生并不伴随个体对可言语的动作规则的掌握。
内隐记忆源自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遗忘症病人的记忆受到严重的损害,仅仅在短时间后他们就无法回忆此前接触的事物。然而后来人们发现,在某些特殊的需要利用过去事物信息的任务中,遗忘症病人的表现并不比正常人差,就好像他们的记忆根本没有受损一样。例如:要求遗忘症病人记住一系列单词,此后让他们从许多单词中挑选出此前学习过的词,他们的成绩十分低下;但是如果测验任务改为呈现单词的前几个字母并要求答出第一个想到的单词,他们甚至能反应出许多学习过的单词,而这些内容本该早被遗忘了的。
经典的实验是Reber进行的内隐学习实验。他的实验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实验组被试学习并记住由人工语法生成的一些字母串,事实上这些字母串顺序蕴含一定的规则,但这一点并不告诉被试,只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记忆实验;另外控制组的被试的材料同样是一些字母串,但顺序随机。结果发现,对第一组字母串,实验组被试在能完全复述出来之前的平均错误率为18,而随着学习的进行,对第七组字母串,平均错误率低于3;但对字母串没有规律的控制组,错误率从第二组开始就一直在8个左右起伏。在第二阶段,告诉实验组被试他们先前所记忆的字母串在顺序上实际存在着一种复杂的规律,并要求他们对新的合语法和不合语法的字母串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他们正确分类的比率为69%,显著高于50%的机遇概率。据此Reber认为,被试在实验中确实已经无意识地获得了字母串所蕴含的语法规则,即产生了内隐学习。 更有趣的是,尽管实验数据充分说明人们一定对人工语法规则进行了一定的学习,但几乎所有人都否认他们学到了任何规则。他们将自己在测验中的表现归因为运气好,而且他们确实无法说出任何有关字符串规则的信息,尽管他们在判别任务里已经遵循了这些规则。
上海心潮
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情感俱乐部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