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出生后,最早的偶像是自己的同性父母,从而建立认同原则,即部分行为特点有了自己同性父母的痕迹。随着自己的成长,对爱的初步探索,该心理会被恋母情节所代替。此时儿童的心理,逐渐转成对自己异性父母的爱慕,而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则逐渐变成同性父母是介于自己与异性父母之间的障碍。于是,这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同性父母怀有一种敌对的情感,而对异性父母则更多的是爱慕。这点也解释了为什么女儿一般都缠着父亲,而儿子则往往与母亲的关系更好。
心理专家指出,随着青春期的发展(此处以男孩为例),男孩明白对母亲的爱慕是无法有结果的。这个时候,一般会发生两种心理:一种被是恋爱对象的转移,另一种则是对象的 自我映射。有点像追星,在此不妨假设某人比较喜欢歌星谢霆锋,但是自我是非常明白,这种喜欢是没有结果的。于是,此人会有两种选择,一是找一个叛逆的像谢霆锋似的女友,将对明星的爱慕转移成对象的爱慕;二是将谢霆锋的形象自我映射到自我,即自己的性格充满叛逆。心理上可以这样理解:我(自我)已经有了他 (追求目标)的特点,你(本我)为什么还不能放弃他呢?
回到青春期的心理,男孩此时一种可能是将对母亲的爱慕转移成对自己恋爱对象的爱慕,同时将降低对父亲的敌对心理,重新建立对父亲的认同,即异性恋。另外一种可能则是将母亲(自己崇拜,喜欢的对象,超我的原型之一)自我映射到自身。在性格某些方面具备母亲的特征,渴望像母亲那样得到男人的恋爱,即
同性恋,同时性格中也包含对父亲的认同。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性恋渴望得到的是男性的爱。同性恋者的心理应该包含了母亲形象的自我映射以及父亲的认同。其实,精神分析的观点是每个人都具备两性特征。
上海心潮
心理咨询中心(
心灵花园/
顾歌工作室)
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