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弗洛姆已风烛残年的岁月里,他也难以忘记那些在小时读过的预言家如以赛亚、阿摩司、何西阿的著作。这些著作他一生都在阅读。正是这些先知关于各族人民“将把剑铸为犁头,把矛铸成枝钩刀,而不再大动干戈,相互残杀,更不会发动任何战争”以及“大地到处都充满了上帝的智慧,就像大海装满了圣水一样”的友好相处的美好图景的描绘深深地打动了他,一次一次地在他的心口呢喃。对于一个十二三岁、孤独敏感的孩子来说,再也没有比憧憬这样的美好未来更为令人激动的了。这些憧憬、想像一次次弥漫在他孤枕难眠的黑暗之中。而作为一个在基督教的环境中长大的犹太人的儿子,他耳闻目睹了一些小规模的反犹事件。他发现:宗派、种族、派系的划分产生了陌生、隔阂,甚至仇恨。这使他极端厌恶。他发现,恼人的孤独感的发生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敌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人若久困于孤独,则无异于陷身地狱之中。
因此,他渴望推倒这种宗派小集团的“墙”,渴望一种普遍和平及兄弟般的情谊。这两点,就是他对国际主义、和平主义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后来当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时,立刻便被马克思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论述和描绘所吸引。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便是国际主义、和平主义的逻辑延伸,建基于具有普遍合理性的人道主义。到时候,人不仅将终结统治的功能所铸下的社会罪恶,而且将终结异化状态,获得解放,在符合人的存在尊严的意义上开始“真正的人的历史”。这是一个比宗教先知们所描述的大同世界更为可信的世界,因为它诉诸于理性,诉诸于扎扎实实的社会分析和批判,而不仅仅依靠愿望和空想,尽管实际上,这个世界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存在于无限遥远的将来。
心理咨询师观点
无论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还是作为一个学者,虽然弗洛姆研究领域很多,可以同时被称为哲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宗教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等,但从他一生的著作上看,精神分析都是他的主业,他始终是以精神分析作为方法和工具去进行分析和批判。他的一生与精神分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更与他所开创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弗洛姆的孤独的童年造就了他的早熟和敏感。当别的孩子还在麻木于形形色色的游戏中时,“为什么?”的好奇心就一直在他心中徘徊不去。他父亲是个谨小慎微却又性情暴躁、喜怒无常的商人;而他的母亲则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父母的这些性格所折射出的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类行为的原因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时,有一件事终于对他以后一生从事精神分析事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那时候,弗洛姆家有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既有女性特有的高贵气质,而且还是个画家,才貌双全。这位女子曾经订过婚,可不久就解除了婚约。她几乎一直陪伴着她那其貌不扬,毫无魅力且令人厌恶的父亲。可能也正是她想一直留在她父亲身边陪伴他才立志不嫁。这位女子的这些可谓是大胆而引人注目的行为当时却并没有引起他人应有的注意,更谈不上有谁会产生兴趣去进行分析。然而不久以后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女子的父亲死了,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且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这件事对弗洛姆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当时既未听说过恋母情结,也从未听说过与恋母情结性质相同的女儿与父亲之间的乱伦固恋。然而,他急切地想知道发生的这一切的原因。多年以后他仍激动地回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和绘画的快乐呢?”
作者
心理咨询师 石勇 心潮
心灵花园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