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催眠术进行
心理学实验研究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催眠状态下,研究者可以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而常规实验方法往往无法做到,例如催眠术可以将各种带有情感的事物变成纯粹的情感形式独立存在,并加以精确的控制;在催眠状态中产生的记忆缺失,有助于消除一个实验留下的有意记忆痕迹,使一系列的实验不受前一个实验的影响;催眠术后,被试处于清醒状态,完全忘却了催眠状态时的情境,如果给予有关的提示,在一定的程序控制下,才可重新复活,因此减少了被试自发的、有意识混淆实验论据的可能性;催眠指令可以使被试的疲劳和单调感减少到最低程度;对言语刺激被试能迅速形成某种强度的情感反应,对被试进行实验后调查,获得醒悟时的信息,还可以与催眠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等等。
催眠术作为实验研究的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
(1)被试有可能假装执行催眠指令,伪造角色行为,故意欺骗,使实验结果失真,避免的方法是在开始进行催眠训练时就要求被试务必如实报告。
(2)处于催眠状态的人非常容易对实验环境的需求特征做出反应,也就是说,被试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自以为是主试希望他们产生的各种反应。这一点对实验很不利。解决的方法是:尽量将各种实验结果分别开来,成为独立的论据;使用附加被试(这些人必须具有微弱的催眠易受性),要求他们模拟那些处于催眠状态中的被试的行为,以便进行对照;在设计实验指导语时,有意隐瞒实验的真实目的;实验后,让被试从催眠状态中醒悟过来并进行调查,检验在实验中是否存在虚假情况。
(3)在实验中,研究者为图方便常选择那些催眠易受性高的人作被试,因此,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受到怀疑。但主张运用催眠术的心理学家们则认为,虽然实验中所选择的被试催眠暗示性程度相似,但不可能存在一致性的经验主义迹象,因为被试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如果对被试进行严格的挑选,结果必然是被试数量减少,进一步限制了实验结果的普遍性。
有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中的人可以作为理想的实验分析的“标本”,不过,对每一个被试的反应应该分别进行统计,而不要将几个被试的反应放在一起统计,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将实验效果区分开来。
上海心潮
心理咨询中心(
心灵花园/
顾歌工作室)
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