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操作法。这是最早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此法直接使被试处于催眠状态,并给予某些特殊情感的指令,当催眠指令被忘却后,被试会出现快乐、悲伤、烦恼、不安等情感。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由情感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如新陈代谢、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变化。
2、错误记忆法。由A.R.鲁利亚于1932年首创。给处于催眠状态的被试注入有明显错误的假象记忆,例如,告诉被试他曾偷了一个朋友钱包里的钱,使他产生强烈的情感冲突。这种方法常用于心理病理学研究。1973年,H.萨默斯奇尔德和J.雷赫在一次实验中给催眠状态中的被试注入能引起情感冲突的假象记忆(对一位端庄秀丽的中年妇女产生性欲冲动或冒失企图),催眠术后,使用情感冲突的言语激活被试的错误记忆。实验结果发现,接受催眠术的被试由于错误记忆而产生的强烈心理冲突引发心身病症和类似触电的皮肤反应,都明显超过对照组。
3、个人经历操作法。由G.S.布卢姆等人于1967年首创。让被试在催眠状态下叙述他们具有特殊情感的个人经历,这时一些忧虑或愉快的情感经历被复活了,然后使这些情感与原先产生的具体事物分离,成为一种单纯的情感,其强度可根据催眠术后被试处于醒悟状态时的反应情况决定。通过被试的口头报告和面部表情,研究者便可掌握对情感操纵的有效程度。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解释情感的心理动力作用。
有关研究表明,在催眠中形成的忧虑情感的潜力能够阻碍或延迟被试在清醒状态下,对与此有关的内容的反应和表达。在一次实验中,让被试利用速读训练器认字,在实验快结束时,某些模糊不清的图片突然映入被试眼中,这时被试便会出现催眠状态中所产生的各种程度的忧虑。
每一幅表达不同情感的图画都配有一个相关的四字母单词和一个与其相似的中性单词,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特殊条件下(催眠状态时曾给予情感指令)呈现相关的单词或中性单词。
实验是在被试忘却了催眠状态时的情境,完全处于清醒状态时进行的,结果只有在特殊条件下,被试对相关的四字母单词的辨认能力有所减弱,辨认的准确性下降到中等程度。
1981年,B.H.鲍尔运用这种方法的变式进行研究,让催眠状态中的被试想象或回忆带有快乐或悲伤情感的经历,使他们沉浸在快乐或悲伤的情感之中,并要求他们在执行实验任务时仍维持这种情感的程度。
心理专家说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回忆词汇表中的单词、日记中有关个人童年时期经历的内容时,会出现受情绪状态控制的记忆,当被试听到朗读者用与文章中的情调相一致的语气朗读时,对文中内容的记忆明显增强。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