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是当今社会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并且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为避免青少年时期的恶性行为进而发展成犯罪行为,校园霸凌应当受到更高的重视。
校园霸凌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对于霸凌的发起而言,首先便是部分学生由于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从而会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导致大部分人对小部分人进行霸凌。其中从众心理也会造成相应影响,少部分人为了顺应周围人的行为,一起加入霸凌。同样也有一部分人由于自卑,为了防止自己被歧视或受到霸凌,出于防御机制,主动表现出攻击意图,让自己先成为霸凌者。当然,部分人也会过度自信,想要彰显出自己的出色,觉得霸凌其他人十分威风,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对其他人进行霸凌行为。
从
心理学角度来说,校园霸凌者一是会将童年不健康的家庭关系移情到学校中的同伴关系中。他们通过模仿家庭关系中较为强势的一方的行为来在同伴中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并且通过获取这种地位来体验到一种满足感和在家庭中无法获得的安全感。
二是通过这种霸凌关系,霸凌者会满足自己的自尊需要。他们通常是那些表现出一系列消极行为的人,包括攻击行为、破坏行为以及制造麻烦。虽然他们有这些不太好的行为,但还是很受欢迎,被同伴认为很酷、很顽强,敢于打破那些别人不得不遵守的规则,所以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也很受欢迎。于是,他们通过霸凌行为来获得欢迎,掩饰自己原先就很脆弱的自尊感。
校园霸凌作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老师家长与同学协同进行有效干预。当今一个常用的干预方法是“No Blame Approach”,即不责备任何人。在霸凌发生的过程中,往往是一个小团体对一名或多名对象的霸凌,因此需要给被霸凌者灌输并非因为其不足而成为的受害者,主张他们并没有错是进行干预的第一步;接着可以通过感化霸凌小团体中的成员,让小团体成员与其他保持中立的群众进行有效合作,通过合理反移情,瓦解霸凌的核心力量;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干预后,关注被霸凌者的情况,并且给予他们未来的发展支持与关心,一旦出现危险情况,及时阻止并采取相应治疗。在日常,家庭教养方式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合适的方式,用温暖的教育方式以及有效的干预,尽可能减少霸凌行为的发生,减少伤害性,校园霸凌对于双方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分析在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影响,提出对于霸凌行为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校园霸凌的发生率。
校园霸凌的发生,从客观环境,与自身性格与心理的角度都有迹可循,往往正是由于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产生,而导致了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设法阻止校园霸凌继续成为阻碍青少年时期发展的绊脚石。
第三组心理学专业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