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7 B21版:互动·倾诉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我说:“从你的行为看得出你非常在乎她。 ”
瑞说:“是呀,连你都看得出来,她为什么就不懂我的心呢?去年夏天公司组织去度假,允许带家属。我就想趁这个机会向她求婚。在度假村的酒店里,我让工作人员帮我准备好玫瑰、红酒和蛋糕,怀里揣着事先精挑细选的钻戒,求她嫁给我。没想到她竟然拒绝了。她说还没有做好做新娘的准备,让我多给她点时间。她为什么拒绝我呢,我真想把心掏出来给她看看,我是真的爱她,我不能没有她。 ”
我问:“你说今天如果不来咨询就要崩溃了,为什么? ”
瑞说:“前天她去出差,本来说好昨天上午回来的。可早上她打电话来说她在当地的姑妈让她去家里吃饭,要乘晚上的火车回来。我一听就不行了,尽管嘴上不好说什么,可是心里却开始翻江倒海地难受,声音都变了。她立即听出来了,冲我发火,说我太限制她自由、跟我在一起太压抑、再这样下去她会受不了,还说我应该去看
心理医生。她很生气,我怎么哄都不行,这样下去我怕自己真的会失去她。您说,我是不是心理真的有问题呀? ”
我问:“你可以具体描述一下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 ”
瑞说:“我就是感到不安,紧张,好像是很害怕的感觉。 ”
我问:“害怕什么? ”
瑞说:“害怕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 ”
我问:“在什么情况下曾经有过类似的感觉? ”
瑞低声说:“我妈妈……在我五岁的那年,早上妈妈送我去幼儿园后再也没有来接我。 ”
我问:“发生了什么事? ”
瑞说:“妈妈是骑自行车上班的,路过一个建筑工地被土方车撞倒……早上还是好好的,可下午却……我现在都能清楚地看到我妈妈穿着那件蓝色衣服、推着自行车朝前走的背影……”
瑞的这种过度“粘人”的表现是由于童年创伤引起的不安全感所导致的。由于早年母亲突然离世的创伤经历导致他如今不能忍受与爱人的分离,属于一种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如果不能克服,这种焦虑情绪导致的一系列行为会严重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瑞的分离焦虑的形成机制最早可追溯到他18个月时,依据
心理学依附理论,依恋使婴儿与照料者间建立了一种长期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感关系,照料者成为他们心中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对象。这种亲子关系往往内化成为人格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并成为未来亲密关系的标准或导向。因此,瑞的现实问题其实来源于其早年与养育者(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该人际模式是影响其人格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婚姻情感生活方面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就是瑞小时侯其母亲不能及时地照顾他,导致他心理上存在不安全感,其后由于他母亲的突然离世,更加强了他的不安全感。
针对瑞的情况,我首先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治疗法,运用了空椅子技术帮助他处理了早年与母亲分离的创伤,在取得了他信任的基础上,我还对他进行了催眠治疗。经过了几个疗程的治疗,瑞后来的
焦虑症状明显好转,“过度粘人”的行为明显减少,与女友的关系也有了改善。
几个月后,我突然接到了瑞的电话:“老师,您好,我们结婚了!我们太幸福了,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