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其中进食障碍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本周精神分析沙龙上,资深心理咨询师宋老师带领大家深入剖析了一个青少年进食障碍案例。
一位年仅十五岁的女孩因绝食被送至医院接受专业治疗。目前,她身高1.70米,体重120斤,从客观的身体指标来看,这样的体重并不算重,但她内心却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将自己的体重减轻至80斤。
宋老师判定这位女孩的状况属于进食障碍。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进食障碍与个体口欲期发展紧密相连。母亲往往是孩子接触食物的第一人,正常情况下,进食本是愉悦快乐的体验,这种愉悦感被称作力比多,但该女孩却将力比多转化为自我攻击。她拒绝进食实质是对母亲的拒绝,由于母亲无法承受这种攻击,她只能把攻击性转向自身。
进食障碍也可能与肛欲期有关,肛欲期主要任务是排泄,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孩子的排泄问题干预过多,或者这个孩子的父母自身有一些肛欲期的残留,控制欲很强,孩子长大以后,会严重丧失他的创造力。有些家长会将控制延伸到吃饭上,比如要求孩子必须好好吃、必须吃完、快点吃等。孩子在已经饱腹不想吃的情况下,仍会在父母强迫下继续进食,这使得进食过程充满敌意,孩子又无法释放愤怒,便会把对父母的攻击性转移到食物上,视食物为敌人。
宋老师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后爆发的心理问题,可能源于父母的控制,这种控制可能来自更早期的口欲期和肛欲期的问题没有被处理,在青春期被重新激活。
最后,有同学提出如何改变女孩要将体重减到80斤的信念,宋老师给出了解答。通常,信念背后有支撑它的东西,且往往是非理性、非逻辑的,还存在时空上的错误。比如孩子做噩梦,妈妈问孩子梦到什么,孩子可能会回答妈妈你怎么不知道,你就在梦里。因为在孩子的认知里现实中的妈妈和梦里的妈妈没区别。如果妈妈回答确实不知道,孩子可能会觉得妈妈是故意的,不爱自己,长大后可能形成“小时候我妈不爱我”的核心信念。
成年人之所以不会被这些信念影响,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有了时间感、空间感和基本理性。所以做咨询的核心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建立理性自我,重新看待过去经历,产生新的认知,这样才能帮助来访者实现自我突破。
要改变案例中女孩的不合理信念,正确做法是询问她如果减到80斤,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与某个人的关系会有何差别,从而找到行为背后的动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女孩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逐步建立起更健康、理性的思维模式,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通过此次精神分析课,我们对青少年进食障碍的心理动因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精神分析的实质是帮助来访者建立理性自我,重新看待过去经历,产生新的认知。这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有效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