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理解来访者想要处理的问题及其意义是非常关键的,这直接影响到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成效。此次的精神分析沙龙由资深
心理咨询师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探讨这一问题。
一 理解来访者诉求背后的意义;
当来访者带着问题前来咨询,比如一位全职妈妈因丈夫出轨而纠结是否离婚。我们作为咨询师,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本身。如果只是针对“该不该离婚”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那就是一种跑题。
这位全职妈妈来做咨询并非真的是寻求一个简单的“离”或“不离”的答案,而是在寻求支持,希望从痛苦的冲突情绪中解脱出来。她内心的纠结其实是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在作祟,这种冲突让她痛苦不堪,所以才会询问咨询师的意见。
二 咨询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1. 揭示问题背后的意义(澄清)
首先,我们需要向来访者揭示问题背后的意义。例如,面对那位全职妈妈,要引导她认识到自己对离婚的纠结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她内心深处可能依然留有对丈夫的爱,并不愿意真正结束这段关系。咨询师可以告诉她:我深知做出离婚与否的决定对你至关重要,你也期望我能帮你做出选择。然而,我感受到,当你此刻想要做出这个决定时,究竟有多少是基于深思熟虑,又有多少是源于你认为一旦做出决定,就能摆脱痛苦。
2. 转向情感体验(共情)
在揭示意义之后,要转向对来访者情感的体验,也就是共情。咨询师要能看到并说出来访者内心复杂的情绪,就像那位全职妈妈,咨询师可以这样告诉她:你内心深处渴望原谅他,因为你对他仍抱有深厚的情感。然而,在你强烈想要离婚的瞬间,你又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恨意。因此,我认为让你最为痛苦的不是那份爱,也不是那份恨,而是那种交织着混乱、矛盾与冲突的情感,让你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家庭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形象。
3. 解释与修通
澄清来访者的想法和感受后,可以询问她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冲突和矛盾当中。然后进行解释,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这一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地面质,澄清和解释中逐渐深入,直至修通。
三 应对特殊情况
有些来访者可能在不断地面质,澄清,解释后,依然难以领悟,这就是俗称的“鬼打墙”现象,面对这种现象,咨询师首要任务是允许这种现象存在,因为来访者的心理功能就是这样,然后咨询师要坚持不懈,最终带领来访者走出迷雾。
四 咨询的本质是“陪伴成长”
来访者的问题往往是多年累积的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咨询师的角色并非直接“解决问题”,而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陪伴他们直面问题、整合冲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此次精神分析沙龙让我们意识到在心理咨询中,理解来访者的诉求及其意义是基础,通过恰当的方法,秉持“陪伴成长”的理念,才能真正帮助来访者解决内心的困扰,实现咨询的目标。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