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活动中,资深
心理咨询师宋老师带领大家一同探讨了精神分析的个案概念化流程。
宋老师先举了一个案例,一个男孩在谈恋爱时,总感觉关系难以维持。最后一次分手的导火线是他和女朋友约定了十一点半吃饭。然而,女朋友直到十二点才到。当女孩到达时,她发现男孩已经开始吃饭了,这让她非常生气,于是她与男孩发生了争吵,并最终导致了分手。男孩对此也非常生气,他觉得自己总是遇到这种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女孩。
面对这样的案例,身为咨询师应当如何着手进行咨询呢?
第一步,我们需要对来访者寻求咨询的具体目的进行深入了解。
第二步,提出合理的猜想,并进行科学的验证 咨询师尝试去理解来访者,理解完以后,通过观察来访者所展现的一系列症状,并结合咨询师自身的感受,去发现来访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与需求。
经过讨论,大家感受到这个男孩既渴望亲密关系,又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匮乏应该是曾经的重要客体没有提供给他。大家也发现在面对女孩迟到的突发状况时,男孩本来有更好的应对策略,但他却选择了一种对抗的模式来应对这一局面。对抗是他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早在他年幼之时就已形成,用来应对父母。
在1到3岁的肛欲期,父母的一些行为方式让他感到失控,而女友的迟到让他再一次体验到了这种失控感。
宋老师指出以上是大家的一些猜想,在实际咨询中,我们需要询问来访者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接着,宋老师又补充了一些信息,男孩是留守儿童,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一般只有过年和秋收时回家。回家后,孩子与妈妈待在一起很快乐,但离开时,孩子会很难过,妈妈心里也不舒服。妈妈为缓解离别之痛,想出了玩捉迷藏游戏,但这样的离别方式,让孩子感到失控,孩子会想“妈妈不要我了”,于是形成了攻击的防御模式。每一段亲密关系只要有一点点不对劲,他就会发起攻击,激发矛盾,然后合理化,是别人伤害了我。这些攻击和合理化的行为都是对妈妈的愤怒表达。
在咨询的最后,我们要让男孩明白他的亲密关系模式,让他知道这个模式在小时候可以保护他不受到伤害,但是现在有人迟到30分钟与小时候妈妈不要你并不是一回事。现在的你已经长大,拥有足够的力量来照顾好自己。
上述内容呈现了个案概念化的基本流程。宋老师通过融合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对个案概念化有了清晰地理解,期待下一次的精神分析课程。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