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期的演讲与口才活动中,我们讲了演讲时状态的重要性,这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的因素,这次我们紧接着着重讲了演讲时的“思维方式”。在演讲或辩论中,我们不可能在上台前把自己写的稿子都记住,然后一字不落的在所有人面前背出来,那就相当于一场“没有灵魂”的表演。尤其是在即兴演讲和辩论的时候,我们没有时间去细细斟酌然后再写稿子,并反复审阅改进,一切的准备都在我们的大脑中完成,通常能让我们准备的时间也很短。
纸上谈兵终觉浅,实践出真知,宋老师让我们在练习中领悟,于是给了我们几分钟时间不记笔记的准备,让大家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个没有要求的主题,看似很笼统,让我一时间找不到切入点,因为这句话好像就只能描述一种情况,但仔细想想,就连这句话也是笼统的,乍一看好像只有一个解释,但再想想,好像又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第一个发言的是G同学,他的观点和孔子所表达的一致,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L同学贼阐述了一个相反的理念,因为“勿施于人”不也可以是“不欲”吗?Z同学则举了个人工智能的例子,可以为人类未来的心理建设做出贡献。M同学提出了一直冲突的情况,在不同的情况下,如果照顾到了一个人必定让另一个人痛苦,我们应该站在谁的“不欲”上去解决问题?一轮发言结束后,我发现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大家居然都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宋老师为我们总结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我们的思路,有了思路是第一步,其次是口语表达,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倾听别人也很重要,不会倾听的人同样也是不会表达的。
心理学实习生 毛诗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