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歌说心事,百分百原创。只给你最贴心的私人定制式解答。
说说今天的话题:生育。今天的新闻中有一条挺令人扎眼的“64岁失独高龄产妇闭经10多年后产下7斤4两男婴”,下面的评论已近三万条。按评论概率论,这篇文章已达四十万以上的点击阅读量。新闻只是一个事件的报道,本来这只是一个在民间每天都在发生的普通事务—生育而已,但“64岁”“闭经”等关键字激惹着人们的视觉神经,于是有些人竞相评论,有人说看网络新闻最好后的不是新闻本身,而是看这些评论,起码这些反映出当前社会一部分民意和普世价值的走向。果不其然的是,当我随意翻看了几页评论后,看到大多数的评论都围绕在这个老龄产妇生育该不该的意见表态上。有些人说“孩子以后怎么办”、“想过孩子以后怎么面对社会压力?开家长会、处对象等”、“可能孩子还没成人你已经离去,留下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这种孤独你有想过吗?孩子生容易,他将来生活不容易,还没有上小学,你已经70岁了,他能照顾你吗”、“何苦,坑了孩子”、“这妈太自私,孩子以后怎么办”,这些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的反对声占了评论的大多数,甚至有人直接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说“父母40多岁生的自己,目前就面临这样的现状,父母一个病一个瘫,我和老公都快累死了,挺恨自己的父母的,觉得他们太自私,只为了老了有孩子在身边,而我要付出多少代价!当初就没综合考虑过孩子以后各方面的问题!”。
同样的信息,顾歌曾经看过英国一个六十六岁的高龄产妇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产子后,网民大多评论其为勇敢而伟大的母亲。再把视角回到同样是东方国家的印度,也就是这个月初,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印度老奶奶凭着坚强的毅力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婴,印度许多媒体都赞赏她有一颗伟大的母性。如果你觉得中国民众的负面评论是因为中国人多而贱,而西方人少精贵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印度同样人口众多,但他们对生育的理解就比我们中国人性多了。所以根本问题出在了哪里?这些评论无一例外都是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没有任何现实的粉饰,也没必要迎合谁的脸色,这就是最真实的中国人,多是些黑暗中的批判者,白昼下的懦夫。他们“负面、压抑、狭隘、没有同情心”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早就记载了中国人千年来的劣根性。他在书中更是指明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丑陋”,同时他又说“要想改变我们中国人的丑陋形象,只有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想办法把自己培养成鉴赏家。我们虽然不会演戏,却要会看戏,不会看戏的看热闹,会看戏的看门道。”
门道是什么?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那就是共情。中国人丑陋这个大帽子带得太过于沉重了,说穿了,不就是太缺乏一些共情能力了么。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如果再多一些共情能力,就完全可以摆脱大多数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不良评说。不管是外国人看我们,还是我们自己看自己,或是小到家庭中的相处。提升些共情能力就能让自己提升情商甚至是爱商。这是何乐而不为的事呢。
共情是什么,首先又得借柏杨的话说就是“人情味”,他的原话是“人情味是要发生在彼此不认识的人之间,那才是真正的人情味”。中国人自古讲究个“人情事故”,但说了千百年,怎么中国人就少了点儿人情味呢。试想,一个年迈的老人,本着母爱的天性,怀胎十月,含辛茹苦不说,这份执着这份毅力就值得大加赞赏。如果你能体恤到这些品质,这就是“人情味”。
其次共情就是能准确揣摩他人的意图和想法,要从他人的情境出发发现他人的内在动机。在生育这件事上,所有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始意图,就是孕育一个生命,这是所有女性天赋的权利,这本原的动机不是任何观念、想法可以替代的,而如果你能站在这个角度看待生育,就是一种共情力的体现。
再次,共情是感受他人的感受,不论喜与悲,从他人的感受中去体会、去反馈,达成一种情感的共鸣和互通。这位年迈老人的生育,是她发起的一场生命的挑战,当孩子呱呱落地的一刻,她是激动和快乐的,你能否体会到这份情绪,也决定了你的共情力的高低。
最后,共情也是让对方感受到你此时的需求是希望能帮助到他而不是排斥或否定。这一条最终给这条新闻的所有负面评论者套上了一个不能共情的标签,这些所谓假借孩子的成长来说事的人,连对母亲都不能给予一丝肯定,很难想象他们会真心帮助这个让他们作为负面评价借口的孩子。会共情的人即使不能给人以直接的帮助,起码也不能让人感觉到你的排斥。即使你做不到“见人之得如已之得,见人之失如已之失”,但也可以保持一份尊贵的缄默。因为此时,你完全可以让自己表现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不是总是用否定和质疑来成为自己生命的注脚。
共情是生命的力量之源,当这位高龄母亲用自己的力量来谱写一首母爱的伟大诗篇时,我们给予的共情力也能照见我们自己的生命这光。
欢迎关注顾歌说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