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离家出走的13岁育才中学学生李子壬今天早上被找到了。26日早上,他一度出现在江苏太仓一辆公交车上。随后,他的去向牵动人心。今晨,上海警方证实,失联64小时的男孩已在杭州西湖边找到,本人安全无恙。出走当天,由于漏做作业,老师约谈他的家长,遭家长批评后,他骑车回家,把自行车停在车库后就走了,手机也没带。以前曾发生过类似赌气行为,但没想到这次愈演愈烈。
顾歌说心事,百分百原创。只给你最贴心的私人定制式解答。
说说今天的心事:新闻里这个学生遭到老师和家长批评后离家出走,消息一传出,我们平台就有家长来问了,他家孩子也有类似的情况,事后都自己回来了,但真怕哪天和这个孩子一样,自己跑丢了怎么办。
顾歌的心理咨询中心遇到过好些类似的孩子,但无一例外,这些孩子都发生了转变。不是因为心理师有多牛,而是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是希望离开家庭的,也就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被迫的。当他们的家庭愿意为他们寻找心理咨询师时,也正是证明了,家长不愿意抛下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解放孩子痛苦的心灵和拯救家庭迷失的关系,这恰恰就是爱的力量在复苏和涌动。孩子都会因为父母的努力而重新振作。当然下面顾歌要分析一下孩子离家出走的类型:
第一就是逃避型,这类孩子往往因为学习和生活的一件小事而逃离,逃离是一种天然的防御,但过度使用就是一种幼稚化,但谁能保证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能成熟到哪里去呢,他们往往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因为家庭和学校从来只是告诉他们这么做是错的,但却很少教会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呢。一味地告状和惩罚也只是老师和家长们无能的防御机制。孩子就长期在这种缺少理解、缺失方法的环境中长大,很难保证他们的身心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在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时,无法宣泄和表达自我真实的感受。粗暴、沉闷而繁重的家庭和学习气氛,不让他们厌倦都难,心中生出落跑的念头也就不足为奇了。新闻中的这个初中生的出走就是这种类型。针对这种类型的孩子,提升家长和老师的心理应对技能是非常亟需的,许多家长和老师总哀叹自顾不暇,其实不懂一劳永逸的方法,那就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能不能给孩子二十分钟,来谈谈共同应对的方法,在这个时候要应用五三二法则,也就是一半的时间鼓励孩子表达,三分之一的时间探讨方法,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进行展望。不要因为你是家长和老师就代表你就是全能的,有时方法是临时激活的,要善于鼓励孩子自己想出办法来。这样的氛围下,没有孩子是想逃避的,只会让他们逐渐养成 “坦然面对问题”良好习惯。
第二种出走的孩子是追求型。这类孩子我在今年就遇到过三起,一个高一的孩子到寺庙出家了,还有两个孩子都是到异地去追星,想进艺校成为他们心目中偶像那样的人。他们貌似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其实暴露的都是这些孩子的愿望被现实中的成人观念所否定和封杀。又恰逢他们青春期独立意识的成型,所以就会出现离家出走,走自己人生路的勇气。那个进寺庙的孩子坚持了自己的修行,父母最终也想通并理解了。另外两个孩子在与父母达成妥协后,也都回到了家庭。当然他们也正在积极筹划着自己未来的理想之路。
第三种出走型是惩罚型。这类孩子擅用出走来惩罚父母,当然也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满和引起家人的重视。我在咨询室里经常会用家庭治疗的方式让每位家庭成员感受到家人间的冷漠,这种冷漠永远在用某些理由替代着,比如“工作很忙”、“一切为了你”之类。孩子不愿意听这些,只是因为孩子更需要爱在行动上的付出。成人们也将心比心吧,你们和爱人在相恋时,是更愿意天天只见礼物不见其人呢,还是愿意有更多时间相伴左右。时间是紧张的,大人和孩子生活在当前都不容易。但时间又因为能挤出来而显得弥足珍贵。一个留言,一次共餐,睡前的安抚,都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而美好的感受。不然孩子就会酝酿着对家长的惩罚,当然就不排除离家出走的形式。
第四种是跟随型。此类孩子往往有一个“恶毒的朋友”群体,在家里得不到理解和温暖,于是就把情感转移到朋友身上,不加分辨的接触不良习气的孩子,形成模仿和榜样机制,这类孩子最容易轻信所谓朋友的话,最终就可能在怂恿和诱导下形成对规则的违反和破坏。顾歌认为,在这四种出走的类型中最后一种是最危险的。关于榜样的力量在昨天的“顾歌说”及潮阅读书会中已经分析过。
只有掌握孩子这四种出走的类型,家庭和社会就能有的放矢地及时应对和调整。父母永远是孩子的表率,社会永远是孩子的熔炉。他们的今天是我们的过去,你做不到痛定思痛,但总得满怀期待吧,因为我们的今天不正是他们要面对的明天吗。孩子,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