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央电视台昨天开播的《榜样》特别节目给人们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的话,那么杜海涛昨天半夜发出的“蓝瘦香菇”模仿就不得不让人吐他一脸了!我们该以怎样为榜样,通过这两个新闻自然不言自明了。
顾歌说心事,百分百原创。只给你最贴心的私人定制式解答。
说说今天的心事:有一个母亲给平台留言,自己的女儿今年才上初二,但已经开始迷恋化妆,老师和同学反应都很大,但女儿动不动就闹罢课,所以也就没办法,同时发现一到放学和休息日,女儿就喜欢和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及社会上的人玩,而这些学生都是个个奇装异服的叛逆孩子,都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烦恼,现在看着自己的女儿和这些人接触,非常地担心,不知道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呢。
看到这个案例,顾歌想起英国的一句名言“既然真理和坚贞均告徒劳,既然爱情、痛苦和理智的力量都不能将其说服,那么就让榜样作为儆戒吧!”但法国的蒙田却说“极少有几个生活的榜样是完美和纯粹的”。这些话顾歌都在临床案例中得到验证:榜样的力量都是无穷的,只有运气好的和运气差的区别。也就是我们很难选择榜样,人的发展更是依赖环境来确定自己的命运。特别是在人类能动性弱小的发展早期,就更需要人为的创造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孟母为什么三迁,《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说的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煞费苦心的两迁三地,为的就是孩子学习好榜样而避免受到坏榜样的影响。为孩子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顾歌觉得这是父母亲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
顾歌上期读书会提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他通过强化理论来解释儿童社会行为起源。但今天的潮阅读书会上,我将解读另一个来自加拿大的著名心理学大师班杜拉,他通过实验发现儿童总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所有受到强化的行为,甚至儿童会模仿没有受到任何强化的新的行为;同时儿童也会模仿和自己没有发生关联的行为。所以他不同意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而是人的认知能力及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班杜拉在一系列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的社会反应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这些行为包括了合作、竞争、攻击、道德伦理和其他社会反应。这就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榜样替代了强化作用,榜样示范在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显得极其重要。身教重于言教,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家庭环境,在对人类早年进行品德教育时各项措施应符合道德规范,多给予儿童正面的、积极的榜样教育,不要提供不良的行为示范。
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用打骂的行为方式来惩罚和阻止儿童再犯,这种行为往往会激发了儿童的攻击动机与行为,给儿童以不良的示范影响。此外,儿童不但爱模仿年长者、权威者的言行,最爱模仿攻击行为、叛逆行为及性行为。因此,除了环境,包括电子及影视产品都不宜向儿童展现过多的暴力、色情场面,以免儿童模仿与社会道德相悖的行为。
由此,回头再看今天的提问,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了。这个初二女孩是受到了周围不良同侪的影响从而习得并产生了违反规则的行为。但作为家长可以反思的是,父母的榜样力量为什么日渐趋弱。其实在班杜拉的实验中发现,孩子在面对榜样遭受到惩罚和奖励两种情形下的行为反应也是不同的。榜样受到惩罚,模仿行为就会收敛,反之就会扩大。所以,一旦孩子出现社会模仿时,如果做不到孟母三迁,看来也不能忽视孩子的那些“有毒的朋友们”,有时帮助孩子改变还真得从“榜样”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