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忧顾歌说,百分百原创,只给你最贴心的私人定制式解答:
说说今天的心事:这两天因为乔任梁之死让许多目光都聚焦在了抑郁症这个话题上。甚至昨天有一篇令人咋舌的文章点击率奇高《SM不比抑郁症可耻》这样的标题起码折射出作者对抑郁症的偏见,同时也会给在疾病中抗争的抑郁症者们套上“可耻”的石箍,我不禁要问,此作者怎能如此”无耻”!
昨天顾歌说心事中表达了对乔任梁之死的感慨,并呼吁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事件。每个人都有解读的权利,但起码得站在一个人性的基调上。你怎么看世界是你的权利,但你的观点就是你自己的镜像。而此时,顾歌作为一名心理咨询从业者,也是与大量的抑郁症者接触长达十余年的实践派,我相信我更能理解抑郁症者们的症状、人格与他们眼里的世界。今天一早的新闻中,崔永元作为曾经的抑郁症者出来表达了《抑郁症:并非是一种见不得人的病》,我虽能理解他的意境,但“见不得人的病”又是谁来定义的,虽然他想否定,但却更像是一种辩解。何需在此处辩解,要知道和在这方面缺乏知识和认同的人的任何斗嘴都不如对无知进行扫盲。正如你和一个不懂人工神经网络的人辩解深度学习在人脑实现的可能、和一个不懂平行宇宙概念的人争论虫洞存在的可能,想想这有多无聊。无知其实不可怕,就怕连学习的欲望都没有却喜欢声张自己可怜的储备。好吧,作为专业人士,理因承担起社会无知的责任,心理健康理念的落后都是因为心理知识普及的滞后,每一个心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要起到宣传和引领的作用。
顾歌在2012年因为一个素昧平生的南京女大学生 @走饭 丢下最后一篇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一个女大学生就这样自杀了。我在看了她的微博最后留言的那一刻,我就想为她、为抑郁症写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在2014年出版的《一个抑郁男孩的30个小时》,这是一本我在咨询中针对一个抑郁症男孩咨询的全程记录。书中序言中,顾歌是这样来理解抑郁症者们的:抑郁症者其实是纯粹的思想者,他们会思考你平时绝对会忽略的事物,他们会敏感于你平日绝对不在意的细节。他们比任何“健康”的人都要关注人生和命运,感动于关系和情感。和他们探讨任何话题都会令你产生思想的振作和观念的反省。这对于繁忙中的健康人来说正好省却了“思考”的麻烦。因为有些事,你不是抑郁症是想不到的。但这些你忽视的事却总能成为你人生某一处的羁绊。
同时,在书中顾歌也认为:人类自开化以来,行为即在拓展、抗挫和疗愈的三个阶段中循环。从没有摆脱和突破。而我对抑郁症的阐释是:是一种情感性障碍,直接反应之一就是情感冷漠,易激惹,回避和退缩。起病之初就应该求助专业心理师,但目前国民心理健康意识比较薄弱,认为心情不好可以轻易摆脱。恰恰相反,情绪问题是生命质量问题,不可低估。抑郁症产生原因有遗传性和成长中的情感缺陷;所以抑郁的好转应满足其人际和情感的需要。抑郁症者容易紧张,而紧张是一种从生理到心理的自主收缩现象,也是从人大化到自然界的一种天然的自我保护状态,比如热胀冷缩原理,也可以把冷缩看成是一种“紧张”。一般在遭遇外界威胁时,动物的大脑皮层发出判断“危险”的信号,然后肾上腺会分泌出肾上腺素以刺激大脑的情绪控制区域――杏仁核,于是产生紧张的情绪指令,躯体也随之产生“紧张”反应。整个过程瞬间完成,但如果动物的大脑对紧张出现误判时,也就是本不该紧张的事物却导致了紧张,这就是认知失调下的结果。就得重新调整其对该刺激物的认知态度,并重新建构正确的反应。抑郁症者也会易激惹,当一个人面对无法抵抗的压力时,他们会赴死般地对抗到底,自主神经系统激活迷走效应,就会出现亢奋躁动反应。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情感系统没有足够的爱的能量和被爱的信心。抑郁症者们也会回避,他们对事件会放大危险感,起因于他们对外界的灾难化或绝对化解读,一旦认识到危险,恐惧会令其激发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效应,心跳变慢,出现退缩回避反应。这倒是连飞禽走兽遇到危险得以保存生命的一种本能举动,是超越意识之外,活跃在潜意识中的生本能。
一直以来人们以为抑郁只是一种单纯的病,却不知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相较而言,其发病机理更为抽象。透过这些,你们能发现,抑郁症者们是无助的,但从不失可爱,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的迷人之处。他们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认知系统更加极端和悲观,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出现异常,最终影响了其情绪和行为。健康人也是按这样的模式在运行,谁又能保证你在生命中的某一刻不出现对事件的误读呢,正如,谁又保证自己没抑郁过呢,那你肯定已经是非人一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