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一名人高马大的光头乘客因乘错公交车迁怒周卫琴,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对其拳打脚踢。危急关头,周卫琴忍痛稳住方向盘,将车安全靠边停下。而让她寒心的是,一车冷漠的乘客对其遭毒打熟视无睹,最终她被光头扔下车。
相比于光头乘客的暴力之举,其余乘客的“冷暴力”更让人吃惊——车上四十多位男女,据说除了一位老者劝了几句又噤声外,其余之人甚至连围观的心思也无,聊天的聊天,看风景的看风景。此时,如果要批评乘客的冷漠,我们就会想起那首著名的诗:当他们杀害犹太人时,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杀害共产党人时,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对我动手时,已经没有人愿意为我出声了。
对于冷漠以对暴力的“冷暴力”之举,有人一定能总结出类似的讽刺语言:当他们拳脚相加到女司机身上时,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挨打者;……当他们对我出手时,已经没人愿意为我出声了。站在道德家的立场上或者以俯视的姿态来看,他们的“冷暴力”应该批评。但在现代社会,同时强调的还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想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凭什么出声?凭什么做一个出头的椽子?如果我没有做得好事,反而把自己打进去怎么办?
“各扫门前雪”,这是当下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笔者看来,与其迁怒一车乘客的“冷暴力”,不如仔细想想为何我们的社会存在这种集体式的“冷暴力”。当某一个人出现类似的状况,或可归因为人格品质、性格操守等,而当一个社会集体冷漠时,则只能说明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处于崩溃阶段或混乱阶段,人们的善念只有当自己受到威胁时才会迸发出来,而平时则极为吝啬。整个社会的“善念”只是靠几个个人支撑,大部分人则表现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想想看,如果那些所谓的道德观察家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是否也会挺身而出?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社会道德本身就是虚妄的,个人有个人的标准,你认为符合道德的我认为不符合道德,我认为该做的他又认为是不道德的。有人说,这个社会不是不崇尚善,而是有时善的代价太大,一般人承受不起。所以,陈光标的“暴力慈善”会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因为社会从本质上没有搞清善究竟该如何进行,是该默默无闻不留名还是该轰轰烈烈。
女司机被打,乘客冷漠以对,这是当下社会对于“善”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在背后呼天唤地叫嚣道义的可贵,真正到了前面却会三思而后行。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社会的经济价值影响了社会的思维,这个思维更加趋于理性化,人们开始用“产出比”来衡量社会。“善”有时是需要不顾一切或不计后果的,因为有时等考虑清楚,事件已结束,“善”也就无用了。所以,重塑社会道德底线,重新找回“善念”极重要,而如何在理性与善之间架一道桥梁就是当下社会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