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一则 “海底捞尿锅” 事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上海的一家海底捞门店,两名17岁的少年在包厢内,一位趁着酒劲,站在餐桌上,对着热气腾腾的火锅锅底撒尿,另一位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嬉笑拍摄,随后这段视频被上传至网络,事件迅速发酵。本周心理沙龙活动由资深
心理咨询师王主任带领大家从公众对此事的反应和涉事青少年的心理动因两方面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一、公众对此事的反应
事件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公众的反应强烈且复杂。
首先,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大众极为敏感的话题。当看到这样的视频时,不仅会激发公众强烈的生理不适,更会引发对食品安全的深深忧虑和恐慌。这种忧虑并非仅针对某家海底捞分店的质疑,它更映射出对整个餐饮行业卫生规范及监管成效的普遍焦虑和不安。
除了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公众对于未成年人责任问题的争议也持续发酵。面对这起恶作剧,海底捞的处理方式是给未成年人一个接受教训与成长的机会。然而,这一处理方式在公众看来却显得过于宽容。在大众的认知里,17 岁的少年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尽管他们未满 18 岁,但公众普遍认为不能仅仅因为 “未成年” 这个身份,就让他们轻易逃脱法律的制裁。人们开始讨论,如何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教育和约束他们的行为。
二、涉事青少年心理动因
海底捞事件中,两位涉事者的所作所为,绝非简单的恶作剧,实则映射出他们人格上的缺陷。从
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具有反社会人格。通常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他们的父母可能也会有这方面缺陷,会漠视规则,践踏社会公德。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往往超我缺乏,本我较强,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遵循道德原则,而本我则遵循快乐原则,只追求本能的满足。这类人缺乏规则意识,行为更多地受到本能的驱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自杀的清华北大学生,则是超我较强,本我较弱,觉得自己不够好。这两类人一个是超我匮乏,一个是超我过强,总体来说都是自我比较弱。一个健康的人,应该能够平衡超我与本我,既要有自我约束,也要有自我实现的能力。
“海底捞尿锅” 事件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事件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通过对此事件的深入讨论,我们不仅仅明白涉事青少年的心理动因,更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在食品安全监管、未成年人教育以及
心理健康引导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