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剧不同于传统的戏剧表演,它没有固定的剧本,往往需要参与者现编现导现演。本周的心理沙龙活动是沙龙带领者,资深
心理咨询师王主任带领沙龙成员围绕“踢猫效应”这一主题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剧创作。
A精心构思了一个故事:一位总经理在驾车上班的途中,因心不在焉而超速行驶,被交警截停并处以罚单,这让他带着一腔怒火来到办公室。随后,他将怒气倾泻到了下属小朱的身上。小朱满腹委屈回到家,看到孩子做作业拖拉,忍不住对孩子发了火,孩子则将不满迁怒于家中的猫咪。
B的故事与A类似,公司主管因客户临时修改方案情绪失控,将怒火撒向下属小王。小王心情不好与妻子争吵,晚归后又因晚饭不合口味再次对妻子发脾气,妻子则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对孩子发火,孩子最后对着家里的小猫发脾气。
王主任指出A和B编写的故事都遵循了踢猫效应,即负面情绪从强者向弱者传递,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这种效应在人际关系中较为常见,体现了情绪传导的一种规律。
王主任强调作为心理剧编剧和导演可以根据时间来设置角色和情节,如果时间短,人物和环节就少一些;时间长则可以更细致地演绎,包括加入丰富的表情和动作等元素,然后让参与者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心理剧的核心部分,它没有固定的台词和剧本,要求参与者本色出演。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投射出参与者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状况。例如,一个平时性格强势的人在扮演交警时,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强势的一面;而一个平时心态较为佛系的人,可能会更倾向于文明执法。正因为心理剧有这样的特点,在
企业培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比如,当企业希望让员工明白情绪受哪些因素影响时,就可以通过开展一场以“踢猫效应”为主题的心理剧活动,让员工在角色扮演和互动中亲身体验情绪的传导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
在活动过程中,有参与者提出疑问,如果有人在角色扮演中过于偏向演戏的方向,是否就不能呈现真实自我。对此,王主任进行了详细解答。她指出即使在演戏,也是一种本色出演,反映出这个人自恋的人格。也就是说,无论参与者在角色扮演中呈现出怎样的状态,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人格特质和心理状态。
本次心理沙龙活动通过围绕“踢猫效应”进行心理剧剧本创作,深入探讨了心理剧的创作要点、角色扮演的意义以及其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解答了参与者对于心理剧的疑惑。心理剧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探索方式,为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